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发布时间:2018-12-26 18:12
【摘要】:后现代理论话语对历史之文本性的过分强调造成了对历史概念的误解,这在文学批评领域表现为对文本—语境二项对立的质疑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合法性遭遇危机。以詹姆逊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给予了有力的回应,重新确定和巩固与文本相对应的历史和语境概念的内涵及其有效性,这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Abstract]:The over-emphasis of postmodern theoretical discourse on the literary nature of history has resulted in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by questio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two opposites of text-context, and the legitimacy of Marxist criticism is in crisis. The western Marxists, represented by Jameson, gave a powerful response to this, redefin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validity of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xtual concepts corresponding to the text. Th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criticism theor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254)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杨军;左建辉;;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5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6 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王顺达;论商周神权政治的嬗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吴晓春;哈贝马斯的交往范畴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鸿貌;税收合法性研究[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10 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春生;;从政治合法性理论看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的丧失[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6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志军;历史的中间物——1925—1930年间中国革命小说的描述和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蔡恒剑;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吴晓春;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7 李昕;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D];安徽大学;2003年

8 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齐鹏;西方女性主义对美术史的改写[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10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婧婷;;浅谈文学作品“对话”演播中的语境还原[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2 霍华德·墨菲;李修建;;艺术即行为,艺术即证据[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多里特·科恩;刘丹;;论虚构性的标记:一种叙事学的角度[J];叙事(中国版);2011年00期

4 陆颖;;珍妮·葛哈德在新中国的重生——评傅东华1959年重译《珍妮姑娘》[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5 魏星;;艺术史语境里的新媒体艺术[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6 解玉斌;谢建明;;在“语境”中重构观念——观念艺术的语言观念探析[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7 申红;;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视阈中的中西方对比研究[J];长城;2011年08期

8 贺万里;;当代中国学院艺术的生存语境及其应对[J];艺术.生活;2007年05期

9 高名潞;;没有线条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的思考[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10 梁玖;;中国当代艺术的加力诠释——评艺术本土阐释力作《中国当代艺术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李春青;;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麻显钢;;中国现当代艺术中“性”的遮蔽与张扬[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李亮之;皮永生;马丽;;色彩语意表达[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贺松;;文章语言的模糊艺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凌云 龚云瑞;商业语境下的散文创作[N];宜春日报;2005年

2 傅汝新;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N];辽宁日报;2003年

3 何群;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 黄学龙;视觉文化语境中摄影文学的艺术策略[N];文艺报;2001年

5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王雪峰;当下文化语境中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意义(下)[N];美术报;2007年

6 张佳;当代乡民艺术:危机与生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武汉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吴艳;“一”与“多”的环路运动[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卢缓;内省的张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陆扬;文学不是常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N];文艺报;2004年

10 许钧;译作:原作生命的拓展与延伸[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旭;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8年

2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3 陈喜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庆华;语境与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3年

2 赵春燕;古汉语的异质性对古典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_(;语用顺应理论下《围城》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5 魏清光;语境与文学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杨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畅;文学翻译与语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9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魏雪;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与语境的依存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2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92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