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马赛勒斯》:《织工马南》早期传教士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8 16:38
【摘要】:本文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之早期传教士译本《马赛勒斯》作为研究宗教与翻译文学关系的模板,以此考察传教士翻译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译者亮乐月受制于美以美会传教士的身份,通过改写、增删、刻意误读等方式强化作品的基督教色彩,与原著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很大出入,体现了宗教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译者甚至不惜为抬高自身所属差会地位,进行与原著背道而驰的改写。该译本还对儿童给予了女性特有的关注,显示了性别意识与宗教因素对翻译的双重干预。译著凸显了女婴的形象及其对灵魂的救赎作用,以基督教的儿童观重新定位儿童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儿童观念的转变。译著强化了小说的宗教寓言性质,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它反映了近代来华传教士试图借助文学翻译传播宗教思想,对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近代社会进行基督教的引导,以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促使其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arly missionary translation of George Eliot's novel Manan of Weaving Man is used as a templat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translated literature,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mon phenomena and laws in th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of the missionaries. By rewriting, adding and deleting, deliberately misreading the Christian color of the works, the translator is subject to the preacher statu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humanistic thought of the original work, which reflects the manipulation of relig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do not even want to elevate their membership of the Council status, and the original works contrary to the rewriting. The translation als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children and shows the dual interference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religious factors i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ed works highlight the image of the baby girl and its salvation to the soul, and reorient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child with the Christian view of children, which help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in modern China. The translation strengthens the religious fable nature of the novel and has obvious realistic directionality. It reflects that modern missionaries in China tried to spread religious thoughts by mean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validity of Christian belief and make it widely accepted by Chinese societ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宏生;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韩南教授访问记[J];文学遗产;1998年03期

2 宋莉华;;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J];文学遗产;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湛妍;;论《金碗》中梅吉的成长与蜕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胜杰;张金霞;;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麦琪在父权社会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谢冰;;浅析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蒋晶;刘军艳;;论《间谍》中的道德内涵[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吴琴华;;德拉诺船长的“面纱”——解读《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韦宏;;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7 李智彩;李晓岚;;人性光芒的闪耀——论“人本宗教”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8 张云军;沈景奎;;《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张香萍;;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新男性——谈简·奥斯丁小说中男角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潘海军;;试论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的道德睿智与人性关怀[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2 黄如敏;;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7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祥春;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倩;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文学传播障碍归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娜;幻想小说中幻想与现实的平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婷鸿;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宁;儿童的确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发超;论奥斯丁小说中的交往习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璐莹;儿童文学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叶艳兰;论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对“完整的人”的探求[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玉;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4期

2 吴福辉;;“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1期

3 朱静;;新发现的莎剧《威尼斯商人》中译本:《剜肉记》[J];中国翻译;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426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6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