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明的忧思:感受力的分离与身体体验的失落
[Abstract]:Alth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endles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extended the human body and the sense ability of human beings, it has also caused the separation of sensibility and the loss of body experience. In the post-modern consumption / landscape society, this crisis becomes more obvious and urgent. Based on Susan Sontag's discussion on sensibility and its separ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ontag mai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paration of body behavior and emotion, as well as the separation of body behavior and body experience. In particular, with regard to the loss of physical experience, Sontag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exposition from two aspects: "Image: the pain of watching others" and "illness: ignoring the pain of one's own". There is a strong argument that people should restore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body itself.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王亚玲;;浅析萧红小说《手》中的反义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臧永亮;尹淑媛;;作为娱乐的电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憨瑞祥;;简论文学经典重构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9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10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晴;;感受力的社会学和修辞学 对“复感·动观”2011年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策展思考[J];美苑;2011年03期
2 李晓伟;;审美的具像化——后现代主义美学通俗化的一种表现[J];语文学刊;2006年S2期
3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象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J];人文杂志;2007年06期
4 曾阳萍;;《反对阐释》:苏珊·桑塔格的形式美学宣言[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洪艳;;论文学经典向影像存在转变中的美学问题[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尹丽娜;;试谈影像时代的艺术选择[J];华章;2011年05期
7 皮海兵;;艺术真实:具象、影像和仿像[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8 孙艳兰;;中国影像:起步升值之路[J];观察与思考;2006年24期
9 ;2007春拍拍品大阅兵·影像[J];东方艺术;2007年09期
10 毛凌滢;;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立平;;鉴别新闻照片真假的现实意义[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2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彬;照片收藏市场,距成熟有多远?[N];中国摄影报;2008年
2 彭杭;影像,下一个价值收藏标的?[N];大连日报;2011年
3 郑丽君;纽约春拍:摄影成交1800万美元[N];中国摄影报;2010年
4 ;图文时代的影像与意象[N];文艺报;2001年
5 南开大学 陈欣;摄影文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影像文本[N];文艺报;2002年
6 刘雅娟;影像有了防伪标志[N];北京日报;2007年
7 商报记者 原琳;我们始终把学术放在第一位[N];北京商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 李怀亮;摄影文学,影像与文字的“内爆”[N];文艺报;2001年
9 文成;防伪措施的无奈[N];中国摄影报;2007年
10 记者 柴选;影像拍卖:华辰坚持梳理[N];中国摄影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燕;“隐含作者”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琳;视觉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敬;影像书写的赋形思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姗姗;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衡思珍;性意识与影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康世伟;后现代混合媒体艺术的美学现象及解读方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陈琦;生生不息即为美[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8 陈米娜;民办非赢利艺术机构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张铁梅;浅论后现代艺术在中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史怡然;篡改的语法——浅析图像时代下的图像“真实”和现实“真实”[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427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2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