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李格尔“触觉-视觉”知觉理论刍议

发布时间:2019-03-01 13:40
【摘要】:正李格尔认为,是"艺术意志"推动了艺术风格的发展.因而艺术风格发展的动力来自艺术内部:他断定,艺术的进化过程是从早期的触觉阶段发展到后来的视觉阶段即希腊的触觉艺术让位于罗马的视觉艺术。从总体上看.人类视觉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从触觉的、近距离观看的知觉方式.向视觉的、远距离观看的知觉方式不断前进的历史。这些理论总结见诸于《后期罗马的工艺》。它是李格尔最富于挑战性的著作,将从古埃及艺术到后期古典艺术的历史认定为"艺术意志"从触觉的知觉方式向视觉的知觉方式转变的历史。特定时期里每一种装饰方式也必须而且能够遵循风格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也就是无情地把艺术从触觉推向视觉的种种内在规律。
[Abstract]:Zheng Ligger thinks, it is "artistic will"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style. He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art was from the early tactile stage to the later visual stage, that is, Greek tactile art gave way to Roman visual art. On the whol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visual art is a perceptual way of seeing closely from tactile. A history in which perceptual ways of viewing from sight to distance continue to advance. These theories are summarized in the late Roman Crafts. It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work of Liegel, which regards the history from ancient Egyptian art to later classical art as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will" from tactile perceptual mode to visual perceptual way. In a given period, every decoration must and can follow the inherent law of style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inherent laws that ruthlessly push art from tactile to visual.
【分类号】:J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李格尔与“艺术意志”的概念[J];文艺研究;2001年05期

2 张卫峰;视觉艺术抽象形式的心理解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2005马爹利非凡艺术盛典[J];航空港;2005年03期

4 陈平;帕诺夫斯基早期对“艺术意志”概念的诠释[J];世界美术;2000年02期

5 高胜寒;;巴洛克视觉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形式性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欧文·帕诺夫斯基,陈平;艺术意志的概念[J];世界美术;2000年01期

7 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西方李格尔研究述要[J];新美术;1999年01期

8 管斐斐;;艺术与触觉[J];美苑;2008年01期

9 李凌;;从《金银岛》的两个中译本透视文学翻译中对原作艺术风格的处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郝春燕;;王朝闻论艺术风格的主体性[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晓峰;;镌刻在历史时空的生命诗章——《契丹艺术史》概要[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吴欢;;色彩的艺术价值与心理健康[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5:色彩与城市生活[C];2008年

3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徐永成;徐俊;;现代产品艺术设计中心理学因素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王志亮;;皮尔斯符号学与视觉艺术[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7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益;;网络艺术审美特性探微[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冉茂金 余宁;为澳门培养更多专业艺术人才[N];中国艺术报;2009年

2 籍忠亮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关于艺术风格[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3 刘小晖;视觉艺术管理离我们有多远[N];北京日报;2003年

4 吴静;视觉艺术,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朱浩云;如何判断名家书法赝品[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伶;上海Art Deco:以收藏的方式怀念1930年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张俊彪;环境和气氛是艺术生长的乐土[N];文艺报;2006年

8 晓波;不该受冷的中小名家作品[N];中国商报;2006年

9 赵忱;2007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将是什么味道[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N];美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菡薇;方法与对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4 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激;国家艺术支持[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肖海鸥;批评家的作为:罗杰·弗莱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7 杨源弘;论建立中国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必要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8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孝鸿;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四大”坐标[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10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蕾蕾;对李格尔“艺术意志”概念的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邓高峰;张培基翻译艺术风格管窥[D];中南大学;2006年

3 曹雅致;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万获;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邱国桥;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美学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何烛明;视觉艺术中残缺的审美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邓卉;新媒体艺术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庄曦;试论普通高校公共视觉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D];厦门大学;2007年

9 肖敏;点金石效应[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陈旭霞;古希腊罗马视觉艺术中的“模仿”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32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32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3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