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现代的文学阅读政治学——新近文学接受理论的政治转向研究
[Abstract]:Since 1980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structuralism philosophy and post-moder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the theory of literary acceptance has taken place a political turn, emphasizing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reading", "reader" and "text". As a "reading configuration", ideological discourse network or political system determines the choice of reading object, reader position, reading behavior and reading strategy. The gender, race, nationality, class, country and other identity differences of "readers" will infiltrate all kinds of post-modern micro-politics into literary reading, while "text" has become the accumulation of meanings inscribed in different social, institution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s. Although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 literary reading has the disadvantage of neglecting aesthetics,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cultural critical role in bottom reading, marginal reading, gender reading and ethnic reading.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13YJA751011) 201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安德鲁·本尼特;李永新;汪正龙;;读者反应批评之后的阅读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李秀岩;郭振宇;;通俗音乐文化审美气质的变异与本真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聂巧云;;及物系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梁伟峰;;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论鲁迅与亭子间文化[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骆忠武;外交歧义:特点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红;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中美新闻报道语篇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7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荣彬;高中思政课教材美育功能及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东瑞;对政治官方道歉文件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洪刚;论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窦可阳;;“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J];华夏文化论坛;2006年00期
3 张荣翼;;文学接受的多重维度[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徐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5 窦可阳;孙凯宇;;“象思维”与文学接受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张奎志;;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7 左刚;;文学接受的心理结构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14期
8 贺仲明;;对新文学接受的本土化思考——兼论文学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9 陈长利;刘欣;;“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张智虎;;文学接受中的二度创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桂华;;辽海讲坛第三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学接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2 吴慧颖;;毛泽东的文学接受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传清;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系统梳理和阐释[N];文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雅琴;论想象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2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梁飞斐;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接受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攀利;二十世纪以来《荀子》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窦可阳;李白诗对《庄子》文学接受论稿[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吴姗姗;商业时代的文学接受和批评分裂[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7 于娟;论文学接受中的诗性对话[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8 梁冬梅;文学接受领域里的“时代宠儿”[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娜日娅;儒学对元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32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3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