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审美探析
[Abstract]:Under the action of great social survival pressur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at present. It is an effective educational path to cultivate the healthy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and to construct the healthy psycholog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 literary works and the fresh exampl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
【分类号】:G441;I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茹燕玲;;文学欣赏中崇高的失落[J];新闻爱好者;2010年06期
2 卫法军;;浅谈文学欣赏的性质[J];美与时代;2006年08期
3 封树礼;文学欣赏的模糊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童庆炳;刘谦;;文学概论(根据党政干部基础科文学概论课电视录像讲授内容编写) 第九章 文学欣赏[J];前线;1986年03期
5 吴葳;文学欣赏的差异性浅谈[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董时;文学欣赏的层次规律[J];怀化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7 吴春喜;文学欣赏与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8 杨明琪;略论文学欣赏的美感根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黄云峰;浅论文学欣赏中的主体因素[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6期
10 戚露荷;“滋味说”:文学欣赏中的美感[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路由喻放;;Flash网络广告中的设计心理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刘媛媛;刘太平;;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陈汝春;;对形象思维规律的可贵探索——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5 栾昌大;;文艺创作与理性思考漫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6 杜义芳;;艺术心理测试与艺术心理调整[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肖荣;;论艺术直觉的特点和作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10 吴绵绵;;人文修养与文学语言的互动关系[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扬帆;意象新解[N];文艺报;2006年
2 陈万顺;群众性文学活动的定位[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曹俊杰;艺术家的现实与神话[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5 刘晓南;失去养分的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8年
6 苗永姝;色彩的性格[N];中国信息报;2008年
7 杨匡汉;面对“新世纪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堂圣元;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文化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高庆峰;社会艺术教育遭遇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叶隽;文学批评何以成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史力;文学欣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2年
3 程瑞勇;英若诚及其戏剧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张静;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阳;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个译本的比较谈文学翻译的忠实与创造性叛逆[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姜燕;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洋洋;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闫敏敏;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闯;探究朱光潜多元整合的思维模式及其在抗战时期中国的实践途径[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武宁;象似性与诗歌翻译[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4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4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