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俗批评的整体性建构及其批评转向
[Abstract]:It is the thre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art folk criticism for the perceptual, rational and ideological judgement of the art folk obje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art criticism, the traditional art criticism mode provides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the artistic criticism, but there are the "the whole defect of the whole" and art folk art criticism of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rt phenomenon in the whole social life. From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art to the whole particip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the criticism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al "overall criticism" is realized. In the sense of the "the world of life" of the subject of the criticism and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the art criticism activity must have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riticism that the criticism is the "be aware of" activity of the subject to the criticism object, the turning criticism is the mutual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ism subject and the criticism object, and the mutual discovery, "to explain" activities that are generated from one another.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分类号】:J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士闪;当代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活动的艺术化趋势——以山东潍坊地区青州市井塘村为个案[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如;王越;;徐沟背棍艺术调查报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王冬冬;;大理洞经音乐田野觅踪[J];北方音乐;2012年05期
3 龚德全;;阳戏展演的两个场域:“生活世界”与“国家舞台”——兼谈阳戏的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徐薇;;东北农村二人转乐队的人类学考察——以黑龙江省牛家镇兴山村的瑞风乐队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3期
5 吴晓;;乡村旅游语境中的民间艺术变迁——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申波;;云南古戏台田野现状及其文化解释[J];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梁筱妹;方冰;;艺术人类学再思考[J];兰州学刊;2009年S1期
8 张士闪;;灵的皈依与身的证验——河北永年县故城村梅花拳调查[J];民俗研究;2012年02期
9 刘昂;;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10 宋正;;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与地域互动考察——以沁阳宋寨怀梆剧团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佳;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D];云南大学;2011年
3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远宏;粗瓷杂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衣晓龙;诗意的家居[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余颖;村庄·民俗·民间美术[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胡守勇;“下里巴人”的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定福;花腰彝舞龙文化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2 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3 智莉;狂欢视野下的民间小戏[D];辽宁大学;2011年
4 陈结媚;三江侗族民间刺绣的艺术人类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寇燕;独山玉雕中人物艺术性表现探析[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6 李生柱;表演理论视野下的史诗“梅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田冲;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郑紫苑;村落语境中的仪式展演与文化变迁[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9 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牛晓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兆飞;;新媒介艺术:真实与虚幻之间[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2 李勇;;文学生活: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交叉的领域[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3 梁国强;;作为对生活世界适应的艺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看艺术活动的本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刘毓庆;;文学中的心灵世界[J];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5 刘阳;;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讨论的理据分析——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思想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张立军;;艺术批评的公共性问题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研究[J];学理论;2010年30期
7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与批评主体的生态责任[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汪瑰曼;;对某种批评观的批评[J];文学评论;1988年01期
9 王君,杨品;猜测: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J];晋阳学刊;1990年06期
10 吕颖;;文学批评有性别吗?——谈生活、文化与性别生成的关系[J];朔方;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柯玲;;论“和谐”之于文艺的特殊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开会;;杜威新经验主义艺术观的得与失[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卢兼兼;;民族化、国际化与艺术教育的改革走向——读金光《艺术与文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有顺;文学批评应通达人心[N];文学报;2006年
2 林建法 周立民;问题意识与批评主体[N];辽宁日报;2003年
3 黄发有;漫谈文学批评[N];光明日报;2009年
4 蒋晓丽;一种高蹈而空疏的文艺批评[N];文艺报;2006年
5 廖奔;多元图景中的文艺批评[N];光明日报;2008年
6 张兴成;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境遇[N];人民日报;2006年
7 于坚;回到中国[N];南方周末;2011年
8 于文秀;图像的霸权与文学的危机[N];文艺报;2001年
9 樊星 王宏图 武新军 陈峻俊;问题意识:让学术惊醒[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外岩;外国文艺理论学科前沿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公善;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浙江大学;2005年
2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3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4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创;艺术与生活世界[D];西北大学;2007年
2 张晶;网络文学批评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永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D];河南大学;2006年
4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春凤;文学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弱者存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欧造杰;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健;论主观批评[D];扬州大学;2004年
8 蒋小英;媒体化时代的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乖宁;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D];西北大学;2004年
10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5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9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