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

发布时间:2019-11-13 18:57
【摘要】: 中国翻译文学是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重要媒介,它实际上已经是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翻译文学史是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必须要涉及的领域,也是当前比较文学译介学中的前沿课题。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传播和影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厘清中外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使我们对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翻译文学史是独立于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之外的一种文学史形态,根据翻译文学的特点,编写出独立的翻译文学史是目前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进行翻译文学史研究与写作,首先要有独立的学科意识,把翻译文学史放在比较文学的大视野之下,我们才能确定研究的正确方向。其次,要弄清楚翻译文学的概念以及一部完整的翻译文学史应包含的基本要素。 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都需要梯次上升,翻译文学史自然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翻译文学史写作从发展到成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史料挖掘、整理及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称之为奠基阶段;第二阶段重点是对经过初步分析的史料分专题、分国别的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要关注中外文学关系、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的关系,以及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期;第三阶段则是总结前两阶段的成果,转变写作重点,在综合性翻译文学史写作中以史料阐述为辅,分析翻译文学对本国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及本土文学的影响为主,使中国翻译文学史真正成为一部文学交流史、文学影响史和文学接受史。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翻译文学(史)的概念及研究概况,并对当前的几种翻译文学史观提出了补充修正,指出只有从三个阶段的观点出发,才能逐渐掌握翻译文学史写作的方法原则,达到最终目标。翻译文学史的写作方法,在结构上应包含史料、分期、主体、时间和空间维度等五个方面;在内容上,除了目前学者所述之外,还应突出译者个性因素、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的关系,翻译文学的传播、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本文修正了现有翻译文学史在结构上的不足,并对内容上遗漏的两个方面做了重点论述。 第一个需要补充的内容是译者的个性因素对翻译文学的影响,这几乎是被完全忽略掉的内容。译者的目的、诗学、审美追求、个性等都会对翻译文学产生直接影响。译者又是本土文化的代表者,他的译文直接反映出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情况。对翻译文学中译者个性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中外文化文学的碰撞和冲击过程中,本土文化是如何对翻译文学进行操纵、以及翻译文学是如何接受本土文化文学因素的。对译者因素进行研究,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翻译文学的影响,不同目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译文。其次是译者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对翻译文学的影响,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的选择力求合乎自己的爱好,二是对译文文学性、艺术性的追求,即要译文也要成为一件艺术品。三是在当代开放的大形势下,译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翻译文学的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化。 第二个内容是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化文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翻译文学的出现直接冲击和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促进新价值观的生成。二是翻译文学在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改变了中国本土文学,加快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翻译文学还为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提供了审视社会和自我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中国作家们开始重新反思本土文学传统。三是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许多本土作家或模仿或吸收或借鉴外国文学手法等艺术性因素,对外国文学从思想观念到表现方法,从情节结构到文学素材等进行吸纳整合,在中西文学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生成了具有新特质的文学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妹;;手机短信写作现象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2期

2 明豆豆;;新四级写作应考新对策[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7年Z1期

3 李清源;魏晓红;;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6期

4 傅爱军;;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科技新闻写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传播;2010年04期

5 任红红;;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述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蒙星宇;;品质与商业: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网纸两栖写作”模式探析[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01期

7 王丹阳;;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杰;;沉默:激情的衰竭——对大学生写作障碍的一点思考[J];写作;2001年06期

9 姚晓雷;开放式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当下语境及限度[J];浙江学刊;2003年06期

10 帅泽兵;郭国昌;;“新概念写作”:理论匮乏下的集体倾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王士强;;革命·启蒙·“找灵魂”——谈邵燕祥新诗创作中的“宏大叙事”[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伯溆;;科学探索特征与传播学定量研究论文的规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宋丹;;论新时期实验小说的三次浪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邱纪军;;意象派的诗学范式转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全冬;余渭深;;论BBS在英语写作自主学习中的可行性[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贺绮;;让作文呈现生命的本真[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小荣;;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金玲玲;;步下“神坛”的文学——浅论“身体写作”与未来文学走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会娟;;MTI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以北外奥组委翻译班毕业论文撰写为个案[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延礼;应加强翻译文学史溯源的研究[N];文艺报;2000年

2 王秀芹;当青春文学遭遇市场[N];人民日报;2009年

3 苏福忠;兼容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闫静;让“小事”也能闪亮登场[N];战士报;2008年

5 欧荣;“后”掉现代主义非明智之举[N];文艺报;2007年

6 张大为;词汇学写作的可能性[N];文艺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姚贞;捉刀?班子?自己?明星自传谁来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8 王毅锴;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性报道的首要前提[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沃尔夫冈·顾彬;我眼中的《那一片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上海虹口教育局 常生龙;教师如何做一名知识分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2 臧冬斌;医疗事故罪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文龙;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D];安徽大学;2007年

2 张博;全媒体背景下消息写作模式的消解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传梅;写作模式对中国大学生看图写作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杰;技巧型模式和练习型模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艳梅;现实与荒诞的齐鸣[D];河北大学;2010年

6 邢玉月;基于阅读的写作模式在中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妍;网络新闻层次化写作模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能文;身体—肉体[D];浙江大学;2008年

9 谢菊容;基于维基网络的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10 王旭;形式图式理论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运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0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60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