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行超;;孤儿的流浪与成长——论20世纪中后期台湾文学中的“孤儿意识”[J];南方文坛;2015年06期
2 粟多贵;;正本清源 力搏逆流——论台湾文学与“台独文学”的斗争及意义[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3 古远清;;从“发现”到“发明”台湾文学——呈逆方向发展的两岸台湾文学研究[J];华文文学;2019年01期
4 郭枫;;揭开台湾文学自由的假面[J];台声;2019年04期
5 朱立立;刘小新;;台湾文学热点观察[J];华文文学;2018年01期
6 何李;;文化互文性视域下台湾文学史的书写——以《台湾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纲》为例[J];华文文学;2016年06期
7 何李;;文化互文性视域下《台湾文学史》的编撰与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2期
8 张泉;;整合晚清民国文学:需要关注台湾的学科化台湾文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9 应凤凰;;《画说1950年代台湾文学》[J];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04期
10 ;苏大出版《台湾文学研究35年(1979~2013)》[J];华文文学;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羽;;寻找彼岸的视点——台湾学者对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评论的考察报告[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古远清;;做一个有个性的台湾文学研究工作者——台版《分裂的台湾文学》后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3 古远清;;天南地北的台湾文学——新世纪台湾文学的走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朱双一;;闽南方言在台湾文学中的应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张羽;;台湾文学史的“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的研究[A];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计璧瑞;;从文学看台湾[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7 朱双一;;台湾文学“现代性”研究的提出及学术回顾[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计璧瑞;;日据台湾的语言殖民和语言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张泉;;台湾文学研究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10 刘焕云;;两岸客家书写与客家文学发展之研究[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凤兰;从朗读中重拾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N];中国文化报;2017年
2 韩浩月;台湾文学地图上的人情之美[N];中国青年报;2017年
3 路梅;“不忘台湾文学中的爱国传统”[N];团结报;2017年
4 马泰祥;“日据台湾文学”还是“日治台湾文学”?[N];文学报;2013年
5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叶岗;探寻台湾文学的源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朱立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多元化阐释视域下的台湾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双一;台湾文学研究也应多元化[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陈玉;专家学者研讨台湾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记者 廖翊;台湾文学断不了中国根[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廖翊;台湾文学的“遗传基因”岂能改变[N];福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云霞;“解严”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家族书写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志强;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赖一郎;钟肇政小说创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彪;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赵丛娜;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D];苏州大学;2011年
3 綦小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漂泊者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訾蓥洁;典型民族文化形象传播的互动性叙事建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5 李瑞;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与中国文化形象的重构[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6 张文心;城市文化形象视角下上海城市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7 聂玉丽;从对立到杂和—《漂泊者》和《追踪中国》中的华人身份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杜燕萍;成长小说视角下《漂泊者》和《祖先游戏》的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9 赵建楠;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及其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皓文;佛教心理治疗视域下的自我认同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5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0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