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两晋儒家文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8:16
【摘要】:纵观两晋时期,儒家思想对两晋士人影响深远。一是文人普遍强调儒家经典对文学的垂范价值,在创作过程中宗经重典,以传统儒家文艺观为规范;二是儒家文质彬彬的审美观,促生了两晋文人追求文辞结合的批评意识,,并在审美取向上,出现了偏重于复古与绮丽的不同走向。使文学艺术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三是基于现实的立场,两晋儒家文论很多是针砭时弊,针对当时风气所发,因而文学有助于社会教化的功用论,在两晋文坛仍为共识。为系统探讨两晋时期的儒家文艺思想,本文分为四章,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介绍两晋儒家文艺思想的背景。将两晋时期的文艺思潮整体呈现,针对学界认为两晋时期儒学式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玄道释思潮兴盛,但可以看出,玄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道教教义通过吸收儒家的伦理学说、名教内容完成其宗教化,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宣扬佛法与名教的一致。因而两晋时期仍是以儒学为根基。由于两晋时期不同的历史现状,呈现不同的文风。西晋短暂稳定与繁荣,文人重视辞藻华丽,呈现出“流韵绮靡”的文学风格;东晋偏安江南,纵情自然,呈现出清新自然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论述了多种思想影响下的儒家坚持。分为两节分别论述了崇实尚用的现实立场和宗经重典的创作原则。在论述崇实尚用的现实立场时,注意到傅玄提出的儒学为王教之首,两晋文人依据儒家思想基于现实立场,刺过失、砭时弊,坚持文艺实践的儒家根基;在探讨宗经重典的创作原则时,则是论述了儒家经典被认为是文章之渊府,贯穿《文赋》始终的承儒据典思想,以及儒家情志观三个方面。从而阐明了尽管两晋时期思潮纷呈,但文人在文学实践和文论著作中,始终坚持儒家思想的根基。 第三章梳理了渐趋成熟的文体论。两晋时期的文体论是一个从单论到形成程式的过程,在这章中论述了儒家文体论的原则、文体程式的形成,以及文学承载的作用。在论述儒家文体论的原则时,选取了左思赋论“依其本,本其实”的尚实原则、文质并重的双重原则以及承续传统的文体论;文体程式的形成,则是分别论述了究其原始、释其名义,辞简义正的文体论以及文体艺术特质的探求;儒家文论看重文学承载的作用,有文学的认识作用、社会功用以及娱悦功能。 第四章则阐述了两晋时期的文学标准,即中和雅正。这也是儒家文艺的文学标准。从整体上对两晋时期的文学标准做了概括总结,分别论述了典雅复古的艺术意蕴、文质彬彬的艺术标准、今胜于古的文学观念以及远大为本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两晋时期多主张传统儒家文质并重的文艺观念。重视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语言的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诸海星;一本颇有深度和新意的文体论著──陈必祥著《古代散文文体概论》述评[J];天中学刊;1999年01期

2 孙士聪,孙宗广;《艺概》文体互通论初探——刘熙载文体论之一[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毓红;;诗学与修辞学的统一——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文体论[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彭秀海;自成一家的散文研究——评陈剑晖《散文文体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罗时铭;;秦汉两晋时期投掷运动拾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6 孙敏强;;“论文叙笔”与刘勰“风骨”之说[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肖光宇;文体关系新论——对应用文认识的新角度[J];阅读与写作;1994年10期

8 何弘;;魏晋时期的文体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李婧;;论纪昀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评点[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利群;刘勰文体论“论说”中的文艺学和批评学蕴义[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汉唐之际五铢钱制衰落与变革新论[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2 萧晓阳;;王船山说八股[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3 黄广华;;《文心雕龙》与因明学[A];因明研究[C];1990年

4 张旭华;;谈谈南朝清议的发展演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钟玖英;;王易《修辞学通诠》的当代阐释[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毅;;十年一剑 体大思精——评《辞章学辞典》[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李书吉;;关于魏孝文帝托周改制的一些认识[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2届优秀成果表彰奖评奖情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房福贤 赵海燕;小说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3年

2 ;奇异的绍兴“飞天仙女”[N];浙江日报;2009年

3 汪 洁;新时期长篇小说的文体[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任李阳;古雅的青瓷[N];吉林日报;2005年

5 汤奇云;“文体意识自觉”与“文体革命”[N];文艺报;2007年

6 记者 夏晓;南昌再现晋代古墓[N];江西日报;2006年

7 马起来;三国青釉鸡首壶[N];中国商报;2007年

8 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刘强;“情文之辨”原始[N];光明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郭旭霞 通讯员 郝俊峰 罗文苹;库车又发现一座古墓葬[N];新疆日报(汉);2010年

10 南居钱;家庭教育的“重章叠唱”[N];甘肃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武锋;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乃江;台湾诗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张胜璋;林纾古文论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天彤;魏晋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冯莉;《文选》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宋雪玲;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松月;金学铁小说的文体论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王芙蓉;两晋灾害及其相关问题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晓怡;躁动与不安的《大卫·科波菲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张艳萍;两晋南朝士族与文献学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纪彩霞;中学文言文文体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褚亚申;略论刘勰《文心雕龙》应用文体理论及现代意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婧;《文心雕龙》文体论渊源考[D];山东大学;2008年

8 贾宇;玄儒思想影响下的两晋孝观念演变[D];清华大学;2007年

9 余娉;中国当代散文诗二十年发展概论(1985~2005)[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陈瑶;语料检索在文学欣赏课中的运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3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3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