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范晔《后汉书》论赞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2:10
【摘要】:在史书论赞体的发展史上,范晔《后汉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后汉书》论赞始均别行,范晔的这一创举把论赞从史书中独立出来,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后汉书》论赞因其佳作连篇而备受瞩目,在文学总集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从而确立了论赞之文体地位。 自先秦史书之“君子曰”至《史记》之“太史公曰”,史书论赞的体制特征已基本成型,而范哗《后汉书》论赞对“迁固之道”多有突破,对史书论赞体规范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范哗规定了史籍论赞“评论”的性质,突破了此前“以叙事为先”的史书评价标准,确立了“著述”与“评论”并重的两个平行准则,这使得论赞的功能从补史转向了论史,论赞的笔法从评述转向了评论。范哗所谓“就卷内发论,正一代得失”的评论纲领与“得理”的写作规范,也具有开创性,对史籍论赞体的成熟意义重大。 其次,范晔对论赞的体制有所创新,创立了“嗣论以赞”与总论的形式。范书虽每篇几乎皆有“论日”、“赞曰”之语,但二者“同含异体”。论与赞在内容规划上各有侧重,分工不同。《后汉书》总论的出现,使史书论赞超越了列传之附庸的范围。总论总括一代乃至数代历史事件的渊源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史》、《汉》序与论的功能,使论赞得以与独立成篇的史论文相媲美,成为不朽之作。《后汉书》总论实践了范晔“正一代得失”的评论纲领,也与晋宋时期的辩亡风气有密切关联。 再次,范晔《后汉书》论赞呈现出明显的骈文特征,表现为赞语的广泛用韵;对句的大量运用;繁密的隶事使典及议论说理之中浓郁的情感抒发。论赞形式由散入骈,增强了史书论赞的文学性,为史书论赞进入文学总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哗《后汉书》论赞的更独特之处,在于其资料取向的多样性和浓郁的范氏家学气息的尽情洋溢。《后汉书》论赞某些论说取材于前代史籍,对碑文墓志、时人言论等亦有所吸收。晋宋之际彰显门第的风气使得《后汉书》论赞体现出范氏家学特征。范晔在论赞中屡屡称引其先世之言论,论赞所表现的思想也与范氏家学息息相关。这两方面充分显现了《后汉书》论赞的个性特征与时代风采。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公;从《晋纪总论》看《文选》的史学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陈千钧;范晔的折中思想及其生平[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02期

3 彭利辉;;范晔《后汉书》序论赞的文学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3期

4 瞿林东;关于范晔史学思想的两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5 陈千钧;论范晔《后汉书》的巨大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6 舒仁辉;范晔《后汉书》史论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7 赵国华;;谈范晔《后汉书》的序、论、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8 张大可;;史记体制义例简论[J];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9 束世澄;;范晔与《后汉书》[J];历史教学;1961年Z2期

10 梁宗华;正一代得失而归本儒学:范晔史论的基本倾向[J];理论学刊;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方勇;范晔及其史传文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5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25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