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国语》所引谣谚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23:23
【摘要】:谣谚作为一种口头流传材料,是俗文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中国文学中影响独特。《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是保存谣谚的宝库,本文以《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先秦时期的史书为取材范围,对其中的所征引的谣谚进行研究。 《左传》《国语》二书中反复出现征引谣谚现象。谣谚,顾名思义就是歌谣谚语的合称,本文中的谣谚既包括“歌”、“谣”、“诵”、“讴”、“赋”,又包括了谚、语和以“言曰”“闻之”形式称引的言语等,其概念更为宽泛。综合古人今人的有关谣谚方面的研究,谣谚是一种文体,这是针对谣谚是诗的上源而提出的。 谣谚的内容丰富深刻,构成形式复杂多样。时政谣谚、事理谣谚与谶纬谣谚三类谣谚构成了《左传》《国语》中谣谚的全部内容。谣谚具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其内容中无不透露着善恶观念和民本思想。谣谚的句式多种多样,以四言和杂言为主,简短精炼、体微韵远,易于传诵,为以后诗歌体式之垂范。《左传》《国语》中的谣谚文学特色鲜明,它不仅是名副其实的雅俗结合的奇葩,还是叙事缘情的宁馨儿,更是现实主义的结晶。 结合《左传》《国语》二书,其称引谣谚有规律可循,总括起来,指向于三种实际功能:显志达情,占卜预言,针砭时弊。谣谚之功能种种无不与学风和时代息息相关,其产生有自己的必然性。 文学活动和传播活动关系紧密,传播使得谣谚得以流传保存,谣谚的产生发展、嬗变离不开传播。从谣谚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五个要素中静态地去分析《左传》《国语》中的谣谚,有助于我们看清谣谚传播的各个环节。若在此基础上动态地看,我们可以归纳出单向和互动两种传播模式,因而谣谚在传播链上两头模糊。谣谚它打开了本属于封闭系统的上层传播,使民间信息进入了官方渠道,其传播意义明显。在实际传播中,谣谚存在变异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26412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逵夫;从敦煌遗书与汉简看口传在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J];图书与情报;2004年06期
2 许结;论诗、赋话的粘附与分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陈鹏程;;试论《国语》中歌谣谚语的政治功能[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舒大清;;论《左传》中童谣类繇辞的发生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张君;“语”的传流、类别和楚人诵习、制作的“语”[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6 巫瑞书;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民间诗人创作特点初探之二[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7 王宁宁;试论《左传》中的民谣、民谚[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8 胡萍;;《左传》谣谚的语言特点[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周玉波;《左传》引用谣谚现象略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赵逵夫;;沧海求珠 一睹璀璨——作为楚辞上源的民歌和韵文剖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本文编号:2726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2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