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将抗战时期老舍的通俗文艺作品创作和理论建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说唱文艺、京剧创作、通俗诗歌创作和通俗文艺观念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探寻老舍抗战时期通俗文艺创作的成就和意义。第一章论述老舍在抗战时期放弃熟悉的小说领域,转向通俗文艺创作的主要原因:随着抗战的爆发,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民族联合起来一致抗外,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整个文艺界联合起来建立起抗战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大众化和民族化的方针指引下,通俗文艺逐渐成为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老舍的满族身份和童年的不幸遭遇,都促使这个“文协”的实际领导人扛起大旗,身体力行的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主体,分别从说唱文艺、京剧创作、通俗诗歌三个领域具体分析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实绩。说唱文艺主要介绍老舍创作的说唱文艺在内容上侧重抗战宣传的倾向性,以及老舍对传统鼓词唱本进行继承和创新的新尝试。第三章京剧创作重点分析老舍在四部抗战京剧中塑造的女英雄这一人物形象,并将京剧和老舍的抗战话剧创作进行对比,侧重分析京剧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通俗诗歌创作集中剖析老舍抗战时期的通俗新诗创作,按照内容将其主要分为三类:在记录见闻类诗作中,老舍抒发了在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好河山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从中流露出的是对抗战建国的信心和决心;讽刺现实类诗歌用一种幽默戏谑的口吻鞭挞国民的劣根性,所以这类诗歌是含泪的微笑;启蒙教育类诗歌用呐喊和呼唤的方式,呼吁民众投身抗战中,是三类诗歌中宣传性最强的。老舍的通俗诗歌注重从民间汲取营养,尤其是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是对新诗的一大改造,总之,老舍的通俗新诗实现了思想、情感和语言三者的统一。第五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老舍的通俗文艺理论观点,包括取材注重真实体验,语言的首要追求是能懂和对传统道德的扬弃这三个方面;二是老舍创作通俗文艺的心态分析,由于新文学与旧文艺的冲突,和旧文艺内容与形式上的不协调都给老舍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试图用知识分子的担当来努力尝试“旧瓶装新酒”,但这份责任感并不能冲淡他“带着镣铐创作”的苦痛,伴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老舍逐渐将自己的创作中心转向了话剧领域;三是总结老舍抗战时期通俗文艺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是这些通俗文艺创作对抗战宣传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是这段创作经历对老舍以后的小说、话剧创作,特别是建国以后的通俗文艺创作的重要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德君;;通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J];学术研究;2018年06期
2 董希文;;通俗文艺与大众文艺辨析[J];艺术广角;2008年05期
3 刘起林;;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J];江汉论坛;2018年02期
4 李凤亮;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布莉莉;;新中国初期上海的小报文学研究——以《亦报》《大报》为考察中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
6 鲍震培;;试论传统文化对通俗文艺的价值引领[J];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01期
7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纪德君;;宋元以来通俗文艺中村言詈语摭谈[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9 许江;;革命文艺、新文艺和通俗文艺——重读陆文夫的小说[J];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02期
10 曹林红;;民族、阶级与“形式”的政治——论抗战时期“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琼琼;抗战时期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2 程璐;雅俗之间的徘徊:俞樾文学创作中两种现象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明明;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的得与矢[D];河北大学;2008年
4 赵锐;“蔓萝花”:一个传说的多重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04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0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