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什译《大庄严论经》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3:28
   本文以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庄严论经》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作为一部譬喻类经典,《大庄严论经》通过譬喻故事讲述佛教义理,全经共八十九则故事,内容通俗、故事生动,具有文学研究意义。 本文包含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选题的缘起,对《大庄严论经》的概述,以及譬喻相关释义。第二章探讨《大庄严论经》创作的主题,以及八十九则譬喻故事所体现的礼拜佛塔、具有慈悲心、少欲知足、勤听佛法、修功德心、广行布施、戒贪嗔痴、亲近善知识等佛教理念与其中蕴含的大小乘、因缘果报的佛教思想。第三章则分析《大庄严论经》中对譬喻、排比、夸饰等修辞的运用,譬喻修辞喻体贴近生活,排比增强语言表现力,夸饰为听众带来无限意趣。第四章对《大庄严论经》中各人物形象,包括佛陀、信仰者、非信仰者以及女性等形象的分析,探讨该经在佛陀形象塑造方面与小乘经典《长阿含经》所体现的不同之处,指出在大乘思想兴起初期,佛教典籍中对佛陀形象塑造所呈现出的双重性,即既具有人格又初步具有神格。结语通过对上述方面的阐述,肯定《大庄严论经》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大庄严论经》概述
    1.3 譬喻释义
第二章 《大庄严论经》主题、内容、思想
    2.1 主题
    2.2 内容
        2.2.1 礼佛塔
        2.2.2 慈悲心
        2.2.3 少欲心
        2.2.4 闻佛法
        2.2.5 功德心
        2.2.6 行布施
        2.2.7 贪瞋痴
        2.2.8 善知识
    2.3 思想
        2.3.1 小乘思想
        2.3.2 大乘思想
        2.3.3 因果业报思想
第三章 《大庄严论经》修辞
    3.1 譬喻
        3.1.1. 形容佛与佛法
        3.1.2. 形容人生短暂
        3.1.3. 形容财宝富贵
        3.1.4. 形容外道
    3.2 排比
    3.3 夸饰
第四章 《大庄严论经》人物形象
    4.1 佛陀形象
        4.1.1 《长阿含经》与《大庄严论经》关于佛陀的描写
        4.1.2 佛陀形象转变的意义
    4.2 信仰者形象
    4.3 非信仰者形象
    4.4 女性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国伟;;从《杂阿含经》来看佛陀对当时印度四种姓的看法[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4期

2 陈允吉;论佛偈及其翻译文体[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3 李小荣;;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胡湘荣;试析《大庄严论经》的被动句式[J];古汉语研究;1994年S1期

5 徐文明;富那夜奢与付法传承[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郭良鋆;;佛教譬喻经文学[J];南亚研究;1989年02期

7 侯传文;佛陀形象分析[J];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8 郭良鋆;;佛陀形象的演变[J];南亚研究;1990年03期

9 陈寅恪;童受喻鬘论梵文残本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7年02期

10 范丽丽;;佛教中的莲花意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835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5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