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6:15
梦是中国古代社会常见的话题,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梦同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母题,从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到集大成的《红楼梦》,无处没有梦意象的存在。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学史确实也是一部梦文学史。有感于梦意象的重要性和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中尚存的不足,本文试图借助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本中的梦意象,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梦意象进行史论结合的解读,以期能对梦意象的发展史及美学流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梦意象进行个案分析,探寻它们身上所蕴含着的先人智慧及古代审美风尚的变迁,发掘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受到导师陈炎教授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物态史的审美文化史的影响,并受到其介于归纳和演绎之间的描述形态的理论风格的启发,同时还受到所崇敬的学者王一川教授所倡导的不追求严密美学体系、直接面对具体审美现象的“修辞论美学”的感召,试图用一种既有较强理论思辨性又能直面具体审美对象的研究方法来观照中国古代文本中的梦意象。按此思路,本文将在史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先论后史、先宏观后个案的步骤进行。 绪论交待的是这项研究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梦是如何从一种自然的生理、心理行为衍变成社会文化现象的。也就是说,本文关注的对象不是真实的梦体验,而是被记载于古代文本当中的“梦”,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美学蕴藉的“梦意象”。对于梦从本能行为到审美意象之间的衍变,梦迷信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文明发展之初,人类还弄不明白梦的本质,才会把梦当成是神灵的凭附。在此背景上,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所做之梦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梦的社会属性从此开始衍生。进而,梦逐渐跟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文本之梦,也就成为了可能。 第一章的重点是对本论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当代意义进行探讨,并对论文的核心概念如“意象”、“梦意象”、“美学研究”等进行厘定。国内目前关于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古代梦理论的梳理和梦迷信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这两大方面,对梦意象的研究还多限于单人单篇的具体分析,缺乏总体的宏观把握。因此本论题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改变单就具体作家作品讨论梦意象、把梦意象等同于梦文学等在研究中尚存的不足,还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美学研究的空间。丰富的梦材料以及梦意象和美学两者间在学理上的亲和性是这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至于什么是梦意象,我们则把它定位为以“梦”的形式出现或者以“梦”为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0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梦:从自然到文本的衍变
一、梦的社会属性的形成
二、梦的文化属性的衍生
三、文本之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梦意象与美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当代意义
第二节 概念的厘定
一、意象
二、梦意象与梦文学
三、美学研究
第二章 梦意象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梦的自然特征
一、神秘的睡眠“黑箱”
二、失控的梦体验
三、虚虚实实、亦真亦假
第二节 梦意象的美学特征
一、批判性特征
二、理想性特征
(一) 个人理想的虚拟实现
(二) 个体政治理想的表征
三、超越性特征
(一) 超越现实与观念的梦意象
(二) 超越作品结构的梦意象
四、形式美学特征
(一) 凝缩的时间
(二) 多样的结构
(三) 拟实的氛围
第三章 梦意象的美学功能研究
第一节 在场与不在场:梦意象作为一种美学阐释策略
一、海德格尔与中国文论传统
二、在场的梦意象与不在场的哲思
第二节 狡黠的智慧:梦意象作为一种论证武器
一、梦意象与古代政令的推行
二、梦意象与君王神性的渲染
三、梦意象与为臣之道的智慧
第三节 美如梦境:梦意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
一、此梦非彼梦
二、有意味的形式
三、作为审美理想的梦意象
第四章 中国文学传统中梦意象的美学历程
第一节 梦意象的萌生
一、甲骨卜辞的梦占
(一) “众占非一,而梦为大”
(二) 甲骨占梦的审美文化意义
(三) 甲骨之后的占梦
二、《诗经》中的梦意象
(一) 熊欢鱼跃的情感世界
(二) 文学梦意象的萌生
第二节 梦意象的发展
一、《左传》中叙事梦意象的发展
(一) 完整的梦意象
(二) 质朴的叙事之美
(三) 史学与文学的结合
二、《庄子》中梦意象的形式自觉
(一) 寓言与梦意象的结合
(二) 对话体与梦意象
(三) 庄道之风与梦意象之美
三、赋与梦意象的发展
(一) 宋玉的梦意象
(二) 汉赋中的梦意象
第三节 梦意象的勃发
一、李白的梦意象
二、李商隐的梦意象
三、苏轼的梦意象
四、陆游的梦意象
第四节 梦意象的成熟
一、汤显祖的梦意象
(一) 主情的浪漫主义梦意象
(二) 梦意象结构功能的强化
二、花妖狐魅的梦意象
(一) 人化的妖魅与俗化的梦意象
(二) 崇高之美与梦意象的批判性特征
三、红楼之梦
(一) 批判现实主义美学与梦意象的批判性
(二) 现实主义美学与梦意象的艺术真实性
(三) 作品主旨与梦意象的兆示性
第五章 经典梦意象的美学分析
第一节 熊罴与幽兰的梦幻
一、熊罴: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二、“兰梦”与比德之美
第二节 蝴蝶、骷髅与移情、抽象
一、蝴蝶的选择
二、骷髅的悲哀
第三节 华胥梦与周公梦
一、华胥梦与古代士子心态
二、周公梦与梦周公
第四节 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
一、神女梦
二、狐妖梦
第五节 “金枝”造就的彩笔
一、彩笔梦的形成
二、彩笔梦梦意象的发展
三、彩笔神性的由来
第六节 智慧老人:黄粱梦中的另一主角
一、作为“启蒙者”的智慧老人
二、作为“魔鬼”的智慧老人
三、“续黄粱”主题的质变
结语 关于梦与文学的几点思考
附录 新时期以来梦学研究综述
一、论著部分
二、论文部分
三、代表性学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7769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0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梦:从自然到文本的衍变
一、梦的社会属性的形成
二、梦的文化属性的衍生
三、文本之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梦意象与美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当代意义
第二节 概念的厘定
一、意象
二、梦意象与梦文学
三、美学研究
第二章 梦意象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梦的自然特征
一、神秘的睡眠“黑箱”
二、失控的梦体验
三、虚虚实实、亦真亦假
第二节 梦意象的美学特征
一、批判性特征
二、理想性特征
(一) 个人理想的虚拟实现
(二) 个体政治理想的表征
三、超越性特征
(一) 超越现实与观念的梦意象
(二) 超越作品结构的梦意象
四、形式美学特征
(一) 凝缩的时间
(二) 多样的结构
(三) 拟实的氛围
第三章 梦意象的美学功能研究
第一节 在场与不在场:梦意象作为一种美学阐释策略
一、海德格尔与中国文论传统
二、在场的梦意象与不在场的哲思
第二节 狡黠的智慧:梦意象作为一种论证武器
一、梦意象与古代政令的推行
二、梦意象与君王神性的渲染
三、梦意象与为臣之道的智慧
第三节 美如梦境:梦意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
一、此梦非彼梦
二、有意味的形式
三、作为审美理想的梦意象
第四章 中国文学传统中梦意象的美学历程
第一节 梦意象的萌生
一、甲骨卜辞的梦占
(一) “众占非一,而梦为大”
(二) 甲骨占梦的审美文化意义
(三) 甲骨之后的占梦
二、《诗经》中的梦意象
(一) 熊欢鱼跃的情感世界
(二) 文学梦意象的萌生
第二节 梦意象的发展
一、《左传》中叙事梦意象的发展
(一) 完整的梦意象
(二) 质朴的叙事之美
(三) 史学与文学的结合
二、《庄子》中梦意象的形式自觉
(一) 寓言与梦意象的结合
(二) 对话体与梦意象
(三) 庄道之风与梦意象之美
三、赋与梦意象的发展
(一) 宋玉的梦意象
(二) 汉赋中的梦意象
第三节 梦意象的勃发
一、李白的梦意象
二、李商隐的梦意象
三、苏轼的梦意象
四、陆游的梦意象
第四节 梦意象的成熟
一、汤显祖的梦意象
(一) 主情的浪漫主义梦意象
(二) 梦意象结构功能的强化
二、花妖狐魅的梦意象
(一) 人化的妖魅与俗化的梦意象
(二) 崇高之美与梦意象的批判性特征
三、红楼之梦
(一) 批判现实主义美学与梦意象的批判性
(二) 现实主义美学与梦意象的艺术真实性
(三) 作品主旨与梦意象的兆示性
第五章 经典梦意象的美学分析
第一节 熊罴与幽兰的梦幻
一、熊罴: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二、“兰梦”与比德之美
第二节 蝴蝶、骷髅与移情、抽象
一、蝴蝶的选择
二、骷髅的悲哀
第三节 华胥梦与周公梦
一、华胥梦与古代士子心态
二、周公梦与梦周公
第四节 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
一、神女梦
二、狐妖梦
第五节 “金枝”造就的彩笔
一、彩笔梦的形成
二、彩笔梦梦意象的发展
三、彩笔神性的由来
第六节 智慧老人:黄粱梦中的另一主角
一、作为“启蒙者”的智慧老人
二、作为“魔鬼”的智慧老人
三、“续黄粱”主题的质变
结语 关于梦与文学的几点思考
附录 新时期以来梦学研究综述
一、论著部分
二、论文部分
三、代表性学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华;;《牡丹亭》中梦意象的美学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任洪玲;;女性写作中的阁楼意象解读——以林白、陈染作品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字温;现代中国女性诗文中的典型意象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姝;阮籍作品中的儒学、玄学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刘丽姣;苏轼涉梦诗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4 任洪玲;阁楼意象的隐喻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薛世彪;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梦的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宁;梦幻:人类理想的戏剧表现形式《牡丹亭》的心理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晔坤;李煜、晏几道、纳兰性德梦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李璐;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雪芹;《金瓶梅》梦幻描写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侯夏娜;唐宋词梦意象的情境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7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