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7:40
   本文以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接受的模式,接受的原因,接受者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的差异对接受产生的影响等,总结接受的得失成败及其内外原因。本文旨在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勾勒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全貌;二是揭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规律;三是探讨王国维文学批评对中国文论转型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以王国维文学批评接受的历时演进脉络为纬,以一定的接受模式为经,重在宏观展示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同时以王国维和中西文化的对话、王国维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接受者和中西文化的对话、接受者和王国维之间的对话、接受者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以及作为研究者的本文笔者和以上诸对象之间的对话为行文线索,重在微观展示由于理论错位、语境错位、解读错位而导致的冲突和问题。 全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思路如下 “绪论”部分梳理了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内容、研究成绩和不足,界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尤其是区分了“接受史”和“接受史研究”两个概念,并表明把问题史和论争史作为研究的基本立场。 第一章梳理了政治视角中的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论争、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进入政治批判视野,是经由一系列历史合力促成的。《人间词话》在建国前基本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在清理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势必会被纳入批判范围。由于政治第一、文学第二的批评标准,王国维本人的特殊身份促成了他的文学批评遭到全面批判。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政治研究阵营可以分为“二元对立派”和“创造性转化派”。“二元对立派”虽然只以唯物和唯心为论争焦点,但是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上,仍然存在分歧与争议。“创造性转化派”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汇通“意境”和“典型”,为转化准备了前提条件;同时提炼“形与神”、“情与理”两对范畴,为转化准备了学理基础。 第二章探讨了生命诗学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整合。生命诗学最初是指以狄尔泰、柏格森、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人本哲学思潮,尔后与本就具备生命诗学某些特征的中国诗学交流和碰撞,并由于学者的价值立场和取舍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研究类型。从总体上看,生命诗学以个体生命为关注中心,以生命体验为辅助手段,追问生命存在的超越性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学自身的内涵。用生命诗学的观点解读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主要以叶嘉莹和夏中义为代表。叶嘉莹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继承了“兴”的心物交感理论并以感发生命的终极追求激活了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夏中义则立足于西方学人的生命诗学理论进行研究。 第三章总结了王国维文学批评影响研究的贡献和不足。王国维与叔本华关系的研究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中的重要成部分。很多研究者虽然意识到了叔本华哲学深刻影响了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但是并没有深入讨论。佛雏通过细读叔本华及其他西方学者的著作和王国维著作,以详细的文献考证方法寻找证据来证明前者到底在哪些方面对后者产生了影响。王攸欣承继了佛雏的这一研究思路,与佛雏不同的是,他把研究焦点放在了王国维如何对叔本华哲学进行变形的问题上 第四章主要发掘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传统理论资源。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系统梳理王国维文学批评所受的西学影响,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王国维建构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追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传统内蕴,王士祯、严羽等人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西学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佛雏的《王国维诗学研究》一书中已经被分析得比较透彻,而系统梳理王国维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资源成为当务之急。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内在转化”研究不再追问王国维文学批评中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发挥了什么作用,而是寻求儒释道三家的资源在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建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五章总结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整体性研究。王国维文学批评经过近百年的接受,很多问题的探讨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在固有的框架或范围内反复纠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研究者试图从王国维的学术精神和治学理念重新理解其文学批评。王国维以会通新旧、中西、古今为目标,其化合中西学学理之能事曾得到钱钟书的高度褒奖。结合王国维的“学无古今新旧中西”的世界学术胸襟,重新回到其文学批评文本,从整体上对之加以把握,并深入发掘其所折射出来的学术心态,是整体性研究的特点。 结语部分阐发了王国维文学批评形态的混生性、重要概念的混沌性、话语的混杂性等特点,政治研究、生命诗学研究、影响研究、内在转化研究、整体式研究等等,这些正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开放性的折射。每种研究既是深刻的洞见,又是盲目的偏见。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不能再局限在概念之争、方法之争和体系之争。王国维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的研究可视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政治视角
    第一节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批判语境
        一、《人间词话》的"经典化"之路
        二、对俞平伯等学术权威的批判
    第二节 二元对立派的论争
        一、研究派别
        二、研究论争
    第三节 创造性转换派的成就
        一、李泽厚对"境界"的创造性转化
        二、创造性转化的启示和问题
第二章 生命诗学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整合
    第一节 叶嘉莹"兴发感动"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一、李长之的研究对叶嘉莹的影响
        二、港台词坛的问题之争与"兴发感动"理论对"境界"的体系化
        三、"兴发感动"视野中的《红楼梦评论》:如何应对西方理论
        四、"兴发感动"理论的实质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忧生诗学"的研究理路及反思
        一、"忧生诗学"产生的背景
        二、"忧生诗学"的研究成绩
        三、"忧生诗学"的研究缺陷
第三章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研究
        一、影响研究方法的运用
        二、影响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第二节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对叔本华哲学的变异研究
        —、解释学观念的引入与改造
        二、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对叔本华哲学的变形
        三、对王国维"前理解"的忽视
第四章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内在转化"研究
    第一节 儒家诗学的内在转化
        一、儒家诗学资源的凸显
        二、被压抑的儒家诗学
        三、对"知人论世"说的内在转化
    第二节 中国式佛学的阐释空间
        一、中国式佛学视角的发展历史
        二、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佛学视角限度
    第三节 道家思想的内在转化研究
        一、道家思想内在转化研究的萌生
        二、研究未果的原因
第五章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整体性研究
    第一节 《人间词话》:由"说什么"到"如何说"的研究转向
        一、《人间词话》通行本与手稿原本、重订本的比较而凸显的"体系"
        二、《人间词话》形成依据的深层探讨
    第二节 作为"文化文本"的《红楼梦评论》
        一、切换到文化视角
        二、叔本华哲学在《红楼梦评论》中的位置
    第三节《宋元戏曲史》研究的世纪历程
        一、《宋元戏曲史》的研究阶段
        二、"戏剧一、"戏曲"等概念的论争史
        三、学术范式的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晓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J];学术界;2010年11期

2 查金萍;;对“接受史研究”应在宽容中接受——与袁晓薇博士商榷[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文浩;;接受美学和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J];湘南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4 洪子诚;;新诗接受史研究的力作[J];江汉论坛;2018年10期

5 谭桂林;;接受史作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史[J];江汉论坛;2018年10期

6 杜华平;;杜诗词语接受史——以苏轼为中心的例说[J];杜甫研究学刊;2016年04期

7 秋叶;;《才女的累赘:词人李清照及其接受史》[J];国际汉学;2017年01期

8 宫白云;;接受史[J];诗潮;2017年05期

9 董牧孜;;王小波二十年接受史[J];齐鲁周刊;2017年15期

10 宫白云;;接受史[J];延安文学;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文前;自由意志——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曾峥;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D];武汉大学;2013年

6 杨再喜;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D];苏州大学;2007年

7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8 刘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凤秋;当代中国(1949-2010)外国文论接受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10 王津;唐前曹植接受史[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宇驰;《莎菲女士的日记》接受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2 覃雪娟;杨炯骈文接受史及其经典作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3 陈旭献;接受史视野中的朱敦儒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4 马晓慧;中国古代潘岳接受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叶刚;《新序》接受史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余丹;《琵琶记》接受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玉蓉;唐宋时期刘长卿诗歌传播接受史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罗艳秋;明前《木兰诗》接受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凤侠;六朝阮籍《咏怀》诗接受史[D];清华大学;2006年

10 纪妙华;《猫城记》的接受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6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56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