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语》半月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05:26
   《论语》半月刊是1932年9月16日创办于上海的大众文学期刊,该刊先后由林语堂、陶亢德、郁达夫、邵洵美、林达祖、李青崖、明耀武等七人担任主编。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该刊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1946年复刊,直到1949年5月16日解放前夕停刊,共10年左右的时间,出版发行177期。作为通俗的文学期刊,消遣娱乐成为其主要追求的文学理想,并准确地把都市里的市民阶层定位其潜在的读者。该刊稿源丰富,内容多样,作者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当中有成名的作家,也有文学新人。在编辑策略方面独具匠心,发行、印制、销售诸环节一体相连;刊物成本低廉,价格便宜,销售量大,成为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一份文学刊物。 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背离了文学发展的时代主题,“幽默小品文”这个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闲文学,没有成为新文学发展的主流,反而被当作新文学视野中极力排除的障碍。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市民意识的觉醒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幽默小品文”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成为现代市民阶级的阅读重点。《论语》半月刊恰在此时创刊,完全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该刊承载了幽默小品文发展的所有轨迹,以宣扬幽默文化为特色,以不谈革命、自由独立为办刊宗旨,在脱离时代主流的境遇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葩。 该刊的编创主体用丰硕的实绩践行着为小品文正名和促使雅俗文学合流的历史使命,促进了这一“不登大雅之堂”文学期刊的成熟,推动了中国散文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之一,探讨该刊的发展历程、本体色彩、现代传播媒体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等,同时通过考察该刊的内外特征,重新审视“幽默小品文”的形成、发展这一历史命题,思考小品文文体与现代自由的知识分子的言说空间建构的关系,在回归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从现时性角度揭露其错综复杂的历史本相,凸显其个性色彩,探讨其现代性的诉求;通过对该刊在文学史、编辑学史、和史料上贡献的分析,给予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科学界定都具有学术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本章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对该刊创办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学状况、刊物的源起、刊名的确定、办刊宗旨、刊物的分期和主编及其编辑理念准确定位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梳理,确定该刊发展的脉络。 第二部分,《论语》半月刊的本体色彩。在本部分引入朱寿桐先生的“本体色彩”的概念,分别从创作本体、批评本体、学术本体等三个方面对《论语》半月刊中的作品以及考据类的学术研究文本进行梳理总结,藉此给予《论语》半月刊作出科学的定位。 第三部分,《论语》半月刊生产与传播机制。作为以市民阶层为主要阅读群体的文学期刊,该刊以鲜明而独特的生产和传播机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对当时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部分从该刊的独具特色的栏目设置、灵活多样的发行模式和与读者、作者的关系来分析。 第四部分,《论语》半月刊的个性特色。通过对该刊的整体考察,梳理出该刊的文化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办刊特性。 第五部分,《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地位。本章分析了该刊在中国文学史、编辑学、史料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对《论语》半月刊的总结。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第1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
    1.1 发生环境
        1.1.1 时代环境
        1.1.2 文化环境
    1.2 基本面貌
        1.2.1 刊物概述
        1.2.2 刊物缘起
        1.2.3 刊名的确定
        1.2.4 办刊原则
    1.3 分期和它的主编们
        1.3.1 刊物的分期
        1.3.2 主编及其编辑历程
第2章 《论语》半月刊的本体色彩
    2.1 创作本体
        2.1.1 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及专制统治的抒写
        2.1.2 对国民性的抒写
        2.1.3 对官场政治病的抒写
        2.1.4 对社会世相的抒写
        2.1.5 对闲情逸致的抒写
    2.2 批评本体
        2.2.1 社会批评
        2.2.2 文明批评的构建
        2.2.3 文化批评的构建
    2.3 学术本体
        2.3.1 对幽默小品文的学术本体考察
        2.3.2 对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术本体考察
        2.3.3 对漫画本体的考察
第3章 《论语》半月刊的生产与传播机制
    3.1 编辑策略
        3.1.1 品牌意识
        3.1.2 刊物周期
        3.1.3 专号特色
        3.1.4 读者路线
    3.2 出版机制和发行机制
        3.2.1 印刷机构
        3.2.2 发行机构
        3.2.3 发行量和发行价格
        3.2.4 发行方式
    3.3 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
        3.3.1 与作者的关系
        3.3.2 与读者群的关系
第4章 《论语》半月刊的个性特色
    4.1 文化的个性特点
        4.1.1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戏而不虐的幽默情怀
        4.1.2 信手拈来、自然随意
        4.1.3 题材庞杂,无所不及,贯通中外,纵横古今
        4.1.4 语言恣肆,俗雅并存,自由自在的谈话
    4.2 与众不同的编辑个性
        4.2.1 不拿别人的钱,不说别人的话
        4.2.2 丰富的稿源和优厚的稿酬制度
        4.2.3 完美的外部措施和独特的广告设计
        4.2.4 灵活独特,注重效益的办刊之道
第5章 《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地位
    5.1 文学史意义
        5.1.1 促使现代散文文体的成熟
        5.1.2 民间文学的体现
        5.1.3 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作家
    5.2 编辑出版学意义
        5.2.1 作为同人期刊的代表,见证了文学期刊的现代转型
        5.2.2 大众化出版发行策略,是当时期刊发行的楷模
    5.3 史料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其章;历史的哈哈镜——《论语》杂志的“专号”[J];中国编辑;2003年06期

2 郭晓鸿;从《论语》鬼故事专号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冲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吕若涵;;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林达祖;追念邵洵美[J];湖州师专学报;1985年02期

5 朱晓进;“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政治文化意识──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研究之二[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陈娇娥;浅析《论语》杂志的文体风格[J];美与时代;2005年03期

7 林达祖;;出版家、翻译家、诗人邵洵美[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8 徐型;貌合神离:丰子恺与“论语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杨剑龙;论幽默闲适小品创作热潮的滥觞与兴盛[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3期

10 施建伟;“左联”与论语派[J];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晓鸿;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3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3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