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的“老舍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12:52
在“十七年文学”语境中,与其他作家创作“荒芜”的景象相比,老舍无论是从作品数量还艺术质量上看,都有着令人刮目相看之处。某种程度上,当“十七年文学”中的作家们都入了创作怪圈,或不敢写、或不愿写、或不能写、或不想写时,老舍却冲出了文坛创作痼疾。凭借出身城市贫民的底层认知、独特丰富的底层审美经验、得心应手的通俗文艺表现形式、饱蕴生命体验的底层思考与穷人情结,老舍在建国后,找到了时代表达的审美契合点,实现了化蛹为蝶的艺术飞跃和思想嬗变,超越了时代的束缚和历史局限,创造除了一批艺术经典。为什么偏偏是老舍?老舍为什么能在建国后如此“如鱼得水”?老舍取得骄人文学业绩的密码是什么?他与十七年文学间的关系,呈现出怎样的互动样式和磨合景观?我把这些耐人寻味的文学疑问,称为“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的“老舍现象”。围绕“老舍现象”这一研究视角,本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言简要叙述在“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背景下,何谓“老舍现象”以及“十七年文学”时期,“老舍现象”的研究价值与思想意义。第一章,历史转折下的个体命运。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转折的时代。本节叙述历史转折时代下,作家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动向。第二节...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历史转折下的个体命运
第一节 转折的时代
第二节 从一封私人通信说起
第三节 “ 各执一词”的老舍归国
第二章 《龙须沟》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一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于老舍创作的“方向性”意义
第二节 政治诉求规约与《龙须沟》的创作
第三节 北京城与人变化的双重推动作用
第四节 “劲秀”的文学之花
第三章 《茶馆》中的“政治”
第一节 没有“百花”,何来《茶馆》
第二节 作为“艺术品”的《茶馆》的“永恒性”
(一) 《茶馆》中的“政治”
(二) “莫谈国事”的意义
第四章 《正红旗下》的故事内外
第一节 一段“持久的折磨”
第二节 《正红旗下》的诞生背景
第三节 《正红旗下》的文本阐释
(一) 照亮晚清政局、底层旗人生活的“探测器”
(二) 《正红旗下》的艺术人物
(三) “我”的多重身份
结语 “老舍现象”及其当代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J]. 徐刚.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2]学术生活断片[J]. 洪子诚. 东方论坛. 2010(05)
[3]我们如何整理历史——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的问题[J]. 程光炜. 文艺研究. 2010(10)
[4]老舍文坛地位变迁路[J]. 舒乙. 文学教育(下). 2010(07)
[5]论1950年后老舍的“城市底层叙述”[J]. 张丽军. 南方文坛. 2010(04)
[6]单位制度下的文人生态[J]. 张均. 粤海风. 2010(02)
[7]老舍的唐人风味[J]. 李遇春. 名作欣赏. 2010(07)
[8]关于《正红旗下》的无奈终止[J]. 石兴泽. 文艺争鸣. 2009(10)
[9]中国当代文学反思的主体与“政治现代性”[J]. 徐德明,郭建军. 文学评论. 2009(05)
[10]论老舍1956年前后的文学反思——兼及《茶馆》的写作准备[J]. 孙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5)
本文编号:290872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历史转折下的个体命运
第一节 转折的时代
第二节 从一封私人通信说起
第三节 “ 各执一词”的老舍归国
第二章 《龙须沟》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一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于老舍创作的“方向性”意义
第二节 政治诉求规约与《龙须沟》的创作
第三节 北京城与人变化的双重推动作用
第四节 “劲秀”的文学之花
第三章 《茶馆》中的“政治”
第一节 没有“百花”,何来《茶馆》
第二节 作为“艺术品”的《茶馆》的“永恒性”
(一) 《茶馆》中的“政治”
(二) “莫谈国事”的意义
第四章 《正红旗下》的故事内外
第一节 一段“持久的折磨”
第二节 《正红旗下》的诞生背景
第三节 《正红旗下》的文本阐释
(一) 照亮晚清政局、底层旗人生活的“探测器”
(二) 《正红旗下》的艺术人物
(三) “我”的多重身份
结语 “老舍现象”及其当代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J]. 徐刚.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2]学术生活断片[J]. 洪子诚. 东方论坛. 2010(05)
[3]我们如何整理历史——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的问题[J]. 程光炜. 文艺研究. 2010(10)
[4]老舍文坛地位变迁路[J]. 舒乙. 文学教育(下). 2010(07)
[5]论1950年后老舍的“城市底层叙述”[J]. 张丽军. 南方文坛. 2010(04)
[6]单位制度下的文人生态[J]. 张均. 粤海风. 2010(02)
[7]老舍的唐人风味[J]. 李遇春. 名作欣赏. 2010(07)
[8]关于《正红旗下》的无奈终止[J]. 石兴泽. 文艺争鸣. 2009(10)
[9]中国当代文学反思的主体与“政治现代性”[J]. 徐德明,郭建军. 文学评论. 2009(05)
[10]论老舍1956年前后的文学反思——兼及《茶馆》的写作准备[J]. 孙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5)
本文编号:2908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0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