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傳體文演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01:57
先秦兩漢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學體裁孕育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許多後世重要的文體在此時期已經開始了自覺或不自覺地創作。秦漢尤其是兩漢又可謂是經學的時代,“文本於經”說是我國古代文體溯源考察的一個重要的基本觀點,五經及其衍生的解經文是各種文體誕生的淵源。劉師培先生指出:“今人之所謂文者,皆探源於六經、諸子者也。”對傳體文的考察,現在一般都著眼于它在史傳、紀傳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割裂了其作為古籍注疏體例的關鍵一環。經典闡釋對文體發展是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傳”是對“經”的說解,是儒家解經文體的一種,與其他解經文體如注、章句、正義等並行於世。但傳體文又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它逐漸從諸解經文體中脫穎而出,自身的文體獨立性不斷增強,從早期的記事之傳到經傳,再從解經之傳發展成為古代散文中的重要體裁。本論文著重對先秦兩漢傳體文進行專題研究,首先是對先秦時期“傳”的定義和形態進行闡述,其次是對有代表性的其他解經文體與傳體進行對比研究,最後是結合具體文本闡明經傳對經學的脫離過程。筆者希望能夠從總體上梳理傳體在此一時期內產生、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線索。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傳體概說
1.1 傳的含義
1.1.1 傳的本義
1.1.2 通關文書
1.1.3 傳注和流傳
1.1.4 記載人物言行事跡的古書
1.2 傳體的起源
1.2.1 源於《左傳》說
1.2.2 源於教學傳授活動說
第二章 解經之傳與其他主要解經文體
2.1 主要解經文體與傳體對比研究
2.1.1 章句
2.1.2 序
2.1.3 說
2.1.4 記
2.2 解經之傳體
2.2.1 傳的概念外延
2.2.2 經與傳之間的關係
2.2.3 解經傳文的複雜性
2.3 內傳與外傳
2.3.1 內傳與外傳的區別
2.3.2 內篇與外篇
第三章 傳體的獨立
3.1 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與經傳
3.1.1 創作目的
3.1.2 編排體例
3.1.3 議論與闡釋
3.2 以《列女傳》為代表的類傳獨立
3.3 類傳與後世文學
3.3.1 文學創作素材的儲備與積累
3.3.2 體例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身份、政治与符号——孔子及儒家升降沉浮的文化符号学简析[J]. 祝东. 丝绸之路. 2012(14)
[2]“典故”探研[J]. 罗家湘. 中州学刊. 2005(05)
[3]葛洪论“道源儒流”与“尊道贵儒”——《抱朴子》为什么分《内篇》、《外篇》?[J]. 金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01)
[4]《墨子》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J]. 谭家健. 中州学刊. 1983(04)
硕士论文
[1]《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研究[D]. 李昶.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92888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傳體概說
1.1 傳的含義
1.1.1 傳的本義
1.1.2 通關文書
1.1.3 傳注和流傳
1.1.4 記載人物言行事跡的古書
1.2 傳體的起源
1.2.1 源於《左傳》說
1.2.2 源於教學傳授活動說
第二章 解經之傳與其他主要解經文體
2.1 主要解經文體與傳體對比研究
2.1.1 章句
2.1.2 序
2.1.3 說
2.1.4 記
2.2 解經之傳體
2.2.1 傳的概念外延
2.2.2 經與傳之間的關係
2.2.3 解經傳文的複雜性
2.3 內傳與外傳
2.3.1 內傳與外傳的區別
2.3.2 內篇與外篇
第三章 傳體的獨立
3.1 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與經傳
3.1.1 創作目的
3.1.2 編排體例
3.1.3 議論與闡釋
3.2 以《列女傳》為代表的類傳獨立
3.3 類傳與後世文學
3.3.1 文學創作素材的儲備與積累
3.3.2 體例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身份、政治与符号——孔子及儒家升降沉浮的文化符号学简析[J]. 祝东. 丝绸之路. 2012(14)
[2]“典故”探研[J]. 罗家湘. 中州学刊. 2005(05)
[3]葛洪论“道源儒流”与“尊道贵儒”——《抱朴子》为什么分《内篇》、《外篇》?[J]. 金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01)
[4]《墨子》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J]. 谭家健. 中州学刊. 1983(04)
硕士论文
[1]《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研究[D]. 李昶.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92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9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