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辨要
发布时间:2021-05-19 08:29
本文以石家宜所著《文心雕龙系统观》一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讨其对《文心雕龙》之“言意论”、“风格论”与“风骨论”的阐释、剖析和论述。挖掘其独到的理论见解,阐述石家宜对《文心雕龙》之“言意论”、“风格论”与“风骨论”新释的价值和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引言首先介绍石家宜的基本情况、学术著作,以及本研究的学术背景和意义。其次,指出《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是《文心雕龙》“商榷文术”的纲领,也是石家宜研究的重点,所以,笔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石家宜对《文心雕龙》“言意论”、“风格论”与“风骨论”的阐释。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石家宜对《文心雕龙》之“言意论”、“风格论”与“风骨论”的研究。一、石家宜释言意论。石家宜认为刘勰言意论的核心是“情貌无遗”和“物无隐貌”。并且指出刘勰的言意论虽存在着“言可尽意”与“言不尽意”的矛盾,但刘勰还是主张“言可尽意”的。二、石家宜析风格论。对于这个问题,石家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关于“风格”论的范围,他认为是以《体性》篇为主,兼及《时序》诸篇。其次,就“体性“的内涵而言,“体”指文体及其美学特性,“性”指情性。...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书影
引言
前言
一、 石家宜释言意论
(一) 言意论的核心:“情貌无遗”与“物无隐貌”
(二) 言意论的矛盾:“言可尽意”与“言不尽意”
二、 石家宜析风格论
(一) 风格论的范围:以《体性》篇为主,兼及《时序》诸篇
(二) “体性”:“体”指文体及其美学特性,“性”指情性
(三) 影响风格的主客观因素:“才气学习”与“世情时序”
三、 石家宜辨风骨论
(一) 风骨:“教化感染”与“端正刚健”
(二) 建立风骨的途径:“以变求通”与“循体成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心雕龙·定势》论[J]. 张贺.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文心雕龙·体性》辨疑[J]. 白建忠. 语文学刊. 2007(21)
[3]《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J]. 石家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01)
[4]《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J]. 童庆炳. 河北学刊. 2006(06)
[5]《文心雕龙·定势》的心构思想[J]. 唐辉.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1)
[6]风骨论及其思想渊源[J]. 杨凤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J]. 胡经之,李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4)
[8]《体性》篇研究[J]. 郑礼炬.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9]“风骨”精神的文化阐释——兼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与儒家思想的联系[J]. 李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10]刘勰论作家个性与风格[J]. 胡大雷.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本文编号:3195461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书影
引言
前言
一、 石家宜释言意论
(一) 言意论的核心:“情貌无遗”与“物无隐貌”
(二) 言意论的矛盾:“言可尽意”与“言不尽意”
二、 石家宜析风格论
(一) 风格论的范围:以《体性》篇为主,兼及《时序》诸篇
(二) “体性”:“体”指文体及其美学特性,“性”指情性
(三) 影响风格的主客观因素:“才气学习”与“世情时序”
三、 石家宜辨风骨论
(一) 风骨:“教化感染”与“端正刚健”
(二) 建立风骨的途径:“以变求通”与“循体成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心雕龙·定势》论[J]. 张贺.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文心雕龙·体性》辨疑[J]. 白建忠. 语文学刊. 2007(21)
[3]《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J]. 石家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01)
[4]《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J]. 童庆炳. 河北学刊. 2006(06)
[5]《文心雕龙·定势》的心构思想[J]. 唐辉.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1)
[6]风骨论及其思想渊源[J]. 杨凤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J]. 胡经之,李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4)
[8]《体性》篇研究[J]. 郑礼炬.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9]“风骨”精神的文化阐释——兼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与儒家思想的联系[J]. 李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10]刘勰论作家个性与风格[J]. 胡大雷.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本文编号:3195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9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