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与经典化文艺学重建的可能
本文关键词: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与经典化文艺学重建的可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关键词】: 大众文化研究 文艺学 经典化 “大众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 非文学性 《文学概论》 社会语境 费斯克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随着2 0世纪8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争论的式微,欧美学界短暂的理论真空很快被刚刚兴起的文化研究所填充。应该说这有一定学理延伸逻辑性的支持: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研究向内转———语言学转向,诸如结构主义、符号学、新批评以及后结构主义等,尤其在罗兰·巴特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炫;非文学性的文化批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2期
2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3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4 南帆;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5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6 郑敏;中国文学应当关注世界文化与文学理论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吴家荣;桑农;;文艺美学学科三十年建构的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范永康;;中国学界对当代西方政治文论的批判和超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王力可;;文学突围——读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与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8 李剑;;技术化生存的人性危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10 王国华;;转型经济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4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5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6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7 牟昭;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革命成长小说研究(1927-1930)[D];西南大学;2011年
8 阮娟;谭正璧历史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颜瑶;从80后作家创作看网络文学生产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化;近思札记[J];东南学术;2001年03期
2 南帆;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J];读书;1996年07期
3 范并思;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3期
4 李少君;;由印度知识分子想到的[J];上海文学;2002年11期
5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6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7 孟繁华;;激进时代的大学文艺学教育(1949~1978)[J];文学前沿;1999年01期
8 南帆;歧义的读者[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9 约翰·罗,王逢振,谢少波,王丽亚;关于文化研究的对话──约翰·罗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10 陶东风;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及其重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2 卢衍鹏;赵立春;;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及其重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郝春燕;;文化的森林与理论的空地[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4 李勇;;文化、媒体与人文——文艺学范式转型的三个方向[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5 宫世峰;;在僵化与消解的夹缝中前行——由“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引发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吕颖;大文化的旷野与文艺学的田园[J];东方论坛;2005年04期
7 方克强;;重审学科:文艺学与文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8 朱立元,王文英;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陈雪虎;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10 傅莹;;第五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点建设会议评述[J];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陈平;;船政文化研究的启迪[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3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原理”编写的几点建议[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卫逢祺;;文化研究工作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事情[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7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周立方;;松山Z阶嫖幕芯縸币猍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2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4 陶东风 云慧霞;文化研究与大学文学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刘士林;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兴起[N];光明日报;2006年
6 通讯员 杨登超;福建院海峡文化研究取得成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记者 陈德胜邋见习记者 朱丽;三苏文化研究突出学术性和实践性[N];眉山日报;2007年
8 张飞龙邋李东芳;文化研究学科意欲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记者 林娟;海峡文化研究会理事大会举行[N];福建日报;2008年
10 曹先锋;郓城水浒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N];菏泽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3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刚;《故事新编》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潘子健;先唐禅让文化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卢衍鹏;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余鑫;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施特劳斯音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爱群;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10 薛稷;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与经典化文艺学重建的可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86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