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
本文关键词: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集中于梳理比较文学学科史、开创比较文学理论范式。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新理论,直接推动比较文学科学理论建设。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独树一帜。面对中国文论"失语"困境,学者们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文论平等对话、跨文明研究等出路。比较文学实践研究渐渐摆脱传统"X+Y"式的肤浅比较,走上跨学科、跨文明、变异学研究。对前人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和比较文学学术史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比较文学学科史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中西比较诗学 跨文明研究 变异学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迅猛,已经渐渐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一大批杰出学者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卓有成绩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前赴后继,优秀教材、理论著作、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对如此红火的研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旺生;在“言志”与“摹仿”之间——兼与曹顺庆先生商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杨成虎,钱志富;“隐我”与“显我”——王维与华滋华斯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付秀萍;徐圣稚;;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4 戴佳锟;;高墙下的蔷薇园——析白薇《炸弹与征鸟》中“爱的主题”下的女权主义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5 王淑霞;;生存困境中的孤独体验——读陈染《私人生活》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8 周震;;浅谈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借鉴中的文化自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姜友芝;;略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雪飞;;正确看待差异性——联系女性主义理论谈翻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2 张金梅;;刘勰“《春秋》笔法”论纲及其中国文论建构[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3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6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红梅;金学铁与鲁迅的杂文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吉翠;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琳琳;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谢赫小说《泽赫拉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4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音;伍尔夫诗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葆萍;论陈染小说创作的先锋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郭婷;《论语》中文化负载概念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后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1期
2 晓萌;东西交汇: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研究策略——第五届国际东西比较文学会议在香港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4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5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秋敏 ,陈郁;强化跨学科、跨时代研究——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侧记[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7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8 吴家荣;刘萍;;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1期
9 乐黛云;;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10 袁丽梅;;纵横与跨越——张旭新著《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向远;;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研究与我个人的一点体验[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向天渊;;学人荟萃,共襄盛举——“巴蜀文化”与陪都时期重庆的比较文学[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田禾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骏,
本文编号:411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119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