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发布时间:2017-06-03 05:08

  本文关键词: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 一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率先提出并作了多方面论述的. 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本文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而当本文对读者习惯视界进行“否定”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本文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
【关键词】文学作品 召唤结构 文学本文 不确定性 召唤性 意象思维 语言学 读者心理 意义建构 伊瑟尔
【正文快照】: 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irgang Iser)率先提出并作了多方面论述的。 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本文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而当本文对读者习惯视界进行“否定”时,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行达;谈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王畅;“雕饰”与“朴素”——浅谈文学语言的美与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马达;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秦忠翼;谈谈文学作品主题的分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0年00期

5 王季思;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6 张祖英;介绍几套苏联文学作品插图[J];美术;1980年10期

7 凌焕新;“陪衬”说质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8 尾崎秀树;日本文学现状[J];译林;1980年03期

9 刘景清;论李准小说的风格[J];齐鲁学刊;1980年04期

10 董兴泉;报告文学要符合新闻真实[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笛;;译者的风格[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施光亨;李明;;文学作品与中高级汉语教材[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陈新;;人性扭曲、良知泯灭的大曝光——简评《暴露》[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吴家荣;;文学批评标准的反思与新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郑玉秀;;文学的长城:唐朝以长城为背景的反战文学作品[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吴家荣;;论审美感染力的批评标准——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标准刍议[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高乐田;;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佟悦;;子弟书《鸳鸯扣》中的满族婚俗[A];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9年

9 朱金城;;论李白的散文[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10 王定璋;;论李白的主体意识——兼论历代对李白评价[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邦海;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描写[N];安徽日报;2000年

2 陈戎;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经典[N];北京日报;2000年

3 何龙;广州影视热衷改编文学作品[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非有;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学作品均属网络文学[N];科学时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舒晋瑜;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今昔[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雷新鸿 李群室;让景点在文学作品中活起来[N];中国旅游报;2001年

7 刘昶;《插图拾翠》瞥中国近现代图书插图艺术[N];重庆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喻静;描绘英雄时代 书写东方神话[N];中国艺术报;2001年

9 梁鸿鹰;高扬时代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冯仲平;阐释中国近代小说魅力[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侯文学;淑周楚之丰烈——扬雄作品的文化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庄文永;陈香梅文学中的文化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欧美;文学世界的诗性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翟燕宁;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潘艳荔;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淑瑾;於梨华文学作品与海外华人的再社会化[D];福州大学;2002年

6 牟学苑;和而不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卢志宏;[D];安徽大学;2002年

8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宾飞;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文学作品的多种文化阐释[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卢云;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17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