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我国艺术授权产业与产业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7-08-25 15:38

  本文关键词:我国艺术授权产业与产业提升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艺术授权 历史回溯 产业提升策略


【摘要】: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艺术授权产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形态。相较台湾地区而言,大陆地区的创意产业种类还有待丰富,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的艺术授权中介,国家性收藏机构对产业的重视与规划也稍显不足。从大的产业背景来看,艺术产业还未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进行规划,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市场管理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建立产业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也缺乏国家层面的产业统计标准与分类,产业量化统计体系还难以建立。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艺术经济在经济史中的地位不高,经济史研究重在传统国民经济的研究,以土地、货币、赋税来反映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无暇顾及造物艺术活动。一些专门的艺术史、工艺史也仅仅说明其“经济基础”,泛泛而论而无深入细致的分析。艺术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导致艺术授权产业的研究一直无法深入,缺乏可依附的理论框架与可使用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利用从工艺美术史、设计艺术史领域获取的资料、方法与例证,同时结合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科知识与研究视角,开展对艺术授权产业的研究。 艺术授权简单地来说,就是商品包装,而且是对商品艺术化的包装。设计发达的地区多属于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关联度高的国家,艺术授权必须要立足于本土艺术,其发展程度将取决于对本土艺术题材挖掘与发挥的程度,因此“向后看”是必要的,按照艺术人类学“作品-社会环境-人”的研究模式,需要本文解决三个源问题:器物表面的装饰在历史的进程中如何获得营销的意义,开始具有“促进销售”的作用,这是“艺术授权产业”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社会的转型,由传统到商业,由封闭到开放,裹挟着装饰作品功能与创作主体关系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作用于二者,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多角度剖析中国人的“意象性思维”,作为分析消费者接受心理的重要切入点,探讨古代艺术家与工匠创饰关系的演变,以指导现代艺术授权产业链的建立。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立足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提出艺术授权产业的置换策略与产业提升策略。
【关键词】:艺术授权 历史回溯 产业提升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124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绪论14-23
  • 第一章 艺术授权产业的发展现状23-35
  • 第一节 艺术授权产业定义及发展背景23-25
  • 一、艺术授权的概念23
  • 二、艺术授权产业的发展背景23-25
  • 第二节 艺术授权商品的分类25-29
  • 一、图像授权:现成物与图案合成的商品25-26
  • 二、委托产制:改变原作规格的复制品26-27
  • 三、主题授权:解读文化的创意产品27
  • 四、商品授权&渠道授权:专门店的优质精品27-28
  • 五、风格授权:工作室型态的限量商品28-29
  • 第三节 艺术授权产业的步骤及当代影响29-35
  • 一、艺术授权的步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29-32
  • 二、艺术授权产品的经典案例32-33
  • 三、艺术授权产业的当代影响33-35
  • 第二章 写意精神与消费者接受心理35-47
  • 第一节 写意精神的古代痕迹与现代表达35-42
  • 一、写意思维的信息源:汉字的造字法则36
  • 二、写意精神的实践:古代器物装饰造型36-39
  • 三、写意理论的鼎盛:文人画39-41
  • 四、写意精神的现代表达:艺术授权41-42
  • 第二节 消费者对艺术授权商品的接受心理分析42-47
  • 一、“艺术本体审美”的回归召唤出人们对符号与图示的热情42-43
  • 二、艺术的“怀旧惯性”引发了消费者的复古情绪43-44
  • 三、“比德思维”迎合了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的追求44
  • 四、“由物象到心象的传移”对应着消费者离世绝俗的追求44-45
  • 五、“诗藏于画”的特性实现了启迪人生、更新思想的价值45-47
  • 第三章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功能演变47-55
  • 第一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宗教功能47-49
  • 一、原始宗教造物48
  • 二、主流宗教造物48-49
  • 第二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政治与道德功能49-50
  • 第三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审美功能50-51
  • 第四节 物件纹样与造型的营销功能51-55
  • 一、款识文字52-53
  • 二、世俗化图案与纹样53-55
  • 第四章 艺术授权主体与合作机制探讨55-68
  • 第一节 儒家艺术观下的画工与文人集团的分层55-57
  • 第二节 从瓷画艺术看艺术家与工匠创饰关系的演变57-62
  • 一、唐代:瓷上画萌芽于文人画的初创阶段57-58
  • 二、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丰富着瓷画的题材58-59
  • 三、元朝:知识分子与制瓷工匠世俗化志趣的汇合59
  • 四、明朝:青花水墨世界拓展了瓷上画的新境界59-60
  • 五、清朝:文人参与下的瓷画艺术获得了独立的地位60-61
  • 六、现代:技术进步下的瓷画艺术获得了大发展61-62
  • 第三节 当代艺术授权主体之间的跨领域合作机制62-68
  • 一、艺术授权产业链的起点——画家的艺术创作62-64
  • 二、艺术授权产业链的核心——版权拥有者64-66
  • 三、艺术授权产业链的关键——授权代理商66-67
  • 四、艺术授权产业链的终端——被授权商67-68
  • 第五章 当代艺术授权产业的商品规划与产业提升策略68-85
  • 第一节 当代艺术表现对造物设计的影响68-72
  • 一、当代山水作品应该具有时代典型性68-69
  • 二、“艺术题材的变化”创造了艺术内容与现实的新联结69-70
  • 三、“艺术绘画手法的革新”为产业应用提供了质感强的素材70
  • 四、“山水符号独立的审美意义”为符号截取提供了便利70-72
  • 五、“注重视觉表现的艺术图式”为产品风格的划分提供了便利72
  • 第二节 当代艺术的产业置换策略72-78
  • 一、深度挖掘艺术作品内涵,找准艺术授权商品的定位73-76
  • 二、建立绘画艺术置换的模型,贯穿艺术授权商品规划的全过程76-78
  • 第三节 艺术授权产业提升策略78-85
  • 一、中国大陆地区艺术授权产业情况78-79
  • 二、艺术授权产业提升策略79-85
  • 结语85-87
  • 参考文献87-92
  • 致谢92-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3-9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立新;“用”与“饰”的分离与统一——先秦与古希腊装饰思想的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书兰;;析山水画的符号与风格[J];国画家;2012年05期

3 范小舰;;基于地域传统艺术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为中心[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4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5 李济民;宋永忠;;“彩”、“墨”语言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演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6 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7 长北;;比德思维——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06期

8 王建民;;田野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纪念费孝通、林耀华先生100周年诞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李根万;文人画与文人画家品质审美[J];新疆艺术;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737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37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3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