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试论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26 04:31

  本文关键词:试论艺术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艺术 技术 本质属性 交流 审美 教化 创意 社会 技术变革 促进 关系


【摘要】:艺术主要通过交流的方式、审美的途径、教化的功能、创意的驱动这四个纬度,展现着艺术的本质属性对技术生态变革的促进作用。艺术折射了社会文化中人与社会之间不断调整着的相互关系;同样,技术在自身发展中也以人为原点,关注并解决上述问题。艺术的文化交流属性促进了技术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应用和延伸。文化的交流带动了市场、效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生产力的提高又带动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技术的逐步蔓延。艺术的社会功能表现与审美形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一表象内在的技术不断进步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适应变迁的过程。艺术的审美属性促使技术进一步向精细化和个性化分工发展。技术的时尚化深层次反映出社会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追求。艺术规范并驱动着技术进步,使得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不仅变得时尚而绚丽,还具备了道德和审美价值判断的光辉。在艺术的引领下,技术支撑艺术不断地走向新的先锋领域,使得艺术表现也即审美的观察现实世界的信息化以及空间互动等高技术手段成为可能。艺术的教化属性在社会功能规范的范畴内,在创作实践中改善了技术伦理,技术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人,同时还为艺术的审美服务。世俗化的社会文化和随文化观念而变的技术进步,共同促使艺术整体风格和形式随之变化。审美形式,道德观念,为人服务的技术方式,汇合统一成为以人为原点的真、善、美的终极呈现。艺术的创意实现要求在时刻驱动着技术更新改进和创新腾飞的步伐。艺术创意总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需求,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和方向,技术解决了创意的实现问题,新技术则是围绕艺术创意的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艺术 技术 本质属性 交流 审美 教化 创意 社会 技术变革 促进 关系
【基金】: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YSA002)阶段性成果 2013年度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当代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BRA2013158)阶段性成果 东南大学重大科学研究引导项目“技术革新与艺术观念变化”(项目编号:3213040101)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0-05
【正文快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艺术与技术二者一直上也没有明显区分,就像医生、工程师、艺术家、科学共生相随且相互照映。处于原始艺术发生时期的艺家共存于达·芬奇一身一样。在这个时期,科学、道术与技术通称“技艺”,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德伦理、艺术相伴相生,真、善、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康;赵爽峰;张晶晶;;试探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实效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欧明俊;胡方磊;;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单中惠;勾月;;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简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单中惠;;君主之鉴派与君主教育理论的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刘湍康;张永清;;《廷臣论》中的贵族理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鲁勋洲;;徽州木雕的文化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新宇;徐志海;白福军;朱倩;;汽车设计中的精致工艺过程实施方法研究[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亮;;维米尔家世考疑:一种文化地图的方式[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孟宪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风景画中呈现方式研究[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葛晨虹;刘玮玮;;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形态[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聂鑫;;艺术设计形式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10 童诗婧;;设计的生长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玲玲;由“如画”观念的衍变谈英国早期水彩风景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丛慧;探析漆艺发展现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10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荣天;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施海洋;韩国政府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3 闫宏秀;;技术进步之哲学观照[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4 陈婧;;试论技术进步对现代文化消费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1期

5 张兆翔;曹文智;;技术进步与人的异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6 甘柏;;奤《技术进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

本文编号:739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39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