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文学文体学视角探讨《到灯塔去》的自由间接话语翻译

发布时间:2017-08-26 10:25

  本文关键词:从文学文体学视角探讨《到灯塔去》的自由间接话语翻译


  更多相关文章: 《到灯塔去》 自由间接话语 翻译 文学文体学


【摘要】:小说中的人物话语和思想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物话语/思想’与其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样的人物话语/思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司的文体效果。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更多关注人物话语/思想本身的翻译,即人物话语/思想的内容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了准确充分的翻译,而往往往忽视了其表达方式的翻译即忽视了话语与思想的载体的翻译,这样就产生了小说翻译的“假象等值”。因此,有必要将文学文体学引入到小说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的翻译中。文学文体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特征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学文体学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语言形式,注重形式本身蕴含的文学意义。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Virginia Woolf)的代表作,《到灯塔去》运用了大量的自由间接话语来表现人物的话语和思想。近20年来,国内外对伍尔夫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小说理论、创作实践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三方面,但是针对其作品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略显薄弱。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以《到灯塔去》及两个汉译本为例(瞿世镜和马爱农的译本),以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提出的话语形式为理论框架,对小说中的自山间接话语的英汉翻译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原作中的自由间接话语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保贸再现,分析了译者的痕迹对译文产生的影响,并归纳了自由间接话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为自由间接话语的英汉翻提供了参考。 本文通过把原作和瞿世镜、马爱农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对一些自由间接话语的把握存在偏差。一方面,译者将日语体的自由间接话语译成客观的叙述话语。另一方面,既然第三人称代词是构成英语自由间接话语的重要语言特征,,同时也是区分汉语自由间接话语和自由直接话语的重要标记,变更第三人称代词势必会影响原作自由间接话语的文体效果。
【关键词】:《到灯塔去》 自由间接话语 翻译 文学文体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9
  • 内容摘要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3
  • 1.2 Research Questions13-14
  • 1.3 Layout of he Thesis14-15
  • Chapter Two Liteture Review15-21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Literary Stylistics15-16
  • 2.1.1 Literary Stylistics in the West15-16
  • 2.1.2 Literary Stylistics in China16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Applying Literary Stylistics to Fictional Translation16-17
  • 2.2.1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Stylistics to Fiction Translation in the West16-17
  • 2.2.2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Stylistics to Fictional Translation in China17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Free Indirect Discourse17-19
  •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 the West17-18
  •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 China18-19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19-2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1-35
  • 3.1 Definition and Object of Literary Stylistics21-22
  • 3.2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22-25
  • 3.3 Modes of Speech/Thought Presentation in English25-29
  • 3.4 Modes of Speech/Thought Presentation in Chinese29-31
  • 3.5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31-35
  • Chapter Four the Translation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 To the Lighthouse35-51
  • 4.1 Virginia Woolf and To the Lighihouse35-36
  • 4.2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o the Lighthouse36
  • 4.3 the Shift from Colloquial style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to Exquisite Style of Narrative Discourse36-42
  • 4.4 Substitution of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s in Free Indirect Discourse42-47
  • 4.5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lators47-51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1-54
  • 5.1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the Study52-53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53
  • 5.3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53-54
  • References54-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再论英语自由间接话语在汉译中的变形——人称指示语的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4期

2 王林;思想或话语表现方式变更对原作风格的扭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唐伟胜;从《阿Q正传》看引语形式的汉英转换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杨斌;英语小说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刘世生;文学文体学:文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与融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周大军;;试论英语的自由间接引语[J];山东外语教学;1993年01期

7 张道振;;小说汉译中人物话语翻译的叙述操控[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王佐良;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3年02期

9 王黎云,张文浩;自由间接引语在小说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10 申丹;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741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41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