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理论的东渐与中西思想交通的时代错置性
本文关键词:解构理论的东渐与中西思想交通的时代错置性
更多相关文章: 解构理论 中国语境 时代错置性 阐释学困境 中西古今之争
【摘要】:解构理论的东渐似乎已成为学术史。然而,如果仅仅以"学术史现象描述"的方式来处理这一课题,恐将难得其真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事实上,解构理论的东渐再一次以极端的方式呈现了百余年来西方思想的东渐与它的中文语境复杂的"时代错置性"关系。认真地反思这一关系,不仅对中国阐释学的重建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对于化解百余年来中国思想界所遭遇的"中西古今之争",更有着直接的启示。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解构理论 中国语境 时代错置性 阐释学困境 中西古今之争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解构的难题:德里达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XZW002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XWD-S0501
【分类号】:I0-02
【正文快照】: 德里达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境或机缘的触发下开始关注中国文字和中国思想的呢?解构理论如何获得了一种与中国古代思想独特的呼应与亲缘关系?——尽管目前我们还不具备从传记学的角度来考证这些问题的条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此作出如下追问:如果说,在德里达的所有言说和书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珂;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综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4期
2 叶秀山;;意义世界的埋葬——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J];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金红卫;;《五号屠场》中后现代框架下的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李晓彩;王萌;;身体写作:女权主义的重建与消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苗雨茂;;日本国家神道不能复活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杨燕佳;;浅议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与后现代主义的渊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邱畅;;《占卜者》中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2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步少华;;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吗?——再论温特建构主义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王岳川;;中西美学视野中的作品本体构成[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9 李蓉;;中西女性诗歌比较的现代性视角——女性主体意识比较[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10 犹家仲;;刘呐鸥小说是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建飞;中国电影中的江南影像[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10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佳;试析元小说《白雪公主》写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丽;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祝永慧;《冠军早餐》的后现代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2 徐珂;系统思维与解构思维之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3 佘碧平;解构之道:雅克·德里达思想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杜小真,包亚明,何佩群;外在性与解构──关于德里达的三人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裴程;;逻格斯、声音和文字——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J];法国研究;1991年01期
6 陆扬;;德里达:颠覆传统的二项对立概念[J];法国研究;1991年01期
7 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结构主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汪民安;;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尚杰;德里达哲学发源地——读德里《几何学起源导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尚杰;德理达与马克思─—兼评哲学遗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74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4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