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
本文关键词: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
【摘要】:悠久深厚的礼文化传统、宗法社会的组织结构及自然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不同侧面共同塑造了中国思维的尚象品格。和近代西方美学文艺学视野中的"意象"范畴不同,其在中国承担的乃是思维的基本中介和交际的一般手段的职能。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意象"既是主体的感怀把捉方式——从而那种抽象的逻辑演绎不为中国思想所看重,又是天地生物世界的呈现方式——从而西方思维中的纯粹物理实体在这里没有地位。中国文化与中国思维的尚象品格,赋予它以某种现代意义上的审美属性,但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超越现实实践规则之上的审美乌托邦。在这里,审美与其理解为专门性的精神活动领域,不如理解为文化和人生的某种气质禀赋。对"意象"问题的讨论,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与总体文化生活世界之间的连续性,而非相反地夸大其对艺术或审美创造领域的专属性质。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意象 礼文化 尚象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重大基础研究专项(13ZDJ03) 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朱志荣教授立足意象视角研究审美和艺术理论问题多年,出版了多部相关论著,受到学界关注并引起讨论。拜读相关文章后,受到很多启发,但也感到现有讨论的话语方式和中国文化的观念实际之间仍有吻合不够之处。譬如“意象”范畴,讨论各方尽管都意识到其根基上的本土性,但在实际阐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钱雯;嵇康的玄学与乐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沙红兵;;“文体对拟”: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个特点——以古文(批评)家的创作与批评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钱雯;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论嵇康的人格美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邵炳军;梅军;;关于《〈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若干问题的思考[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陈方刘;;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刘yN;北宋亭台楼阁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圣洁;自由飞翔的灵魂[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桂生,冯蓉;意象与艺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徐法超;“对意象的反应”与现实行为——萨特的想象理论对理解艺术接受性质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林雪玲;;表达内心的意象[J];艺术探索;2006年03期
4 朱彦栋;;意象——数字艺术中的神灵之光[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5 王妍;;超链接艺术:“意象”的“e”象化与生命的无限绵延[J];文艺评论;2008年06期
6 赵晓丹;;试论当下意象概念的美学范畴[J];作家;2010年20期
7 陈开勇,仲红卫;意象与文体[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王静;论意象的审美特性[J];法国研究;2003年02期
9 雷体沛;艺术——生命交汇的世界[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10 姚爱斌;意境与意象两种至境艺术形象的审美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鲍俊晓;萨特的艺术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李小亚;悲剧欣赏的心理阐释[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9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6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