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写作三重解
本文关键词:跨媒介写作三重解
【摘要】:对于跨媒介写作,可以从如下三种角度加以考察。第一,信息处理技术。跨媒介写作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是由历次信息革命创造的。它相对于多媒介写作、超媒介写作而存在,因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而得以繁荣。第二,艺术创造行为。跨媒介写作超越了各种艺术分类,从不同样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寻找灵感,将超教养作为艺术家的要求。第三,文化产业环节。跨媒介写作从社会分工、组织使命、市场风云等视野看待自身的价值,从平台建设把握写作发展的趋势,从多种取向把握当前文化产业的机遇。"跨媒介性""超居间性"是体现跨媒介写作特点的学术范畴。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跨媒介写作 跨媒介性 超居间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课题“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13BA008)
【分类号】:J04
【正文快照】: 在写作史上,跨媒介既是古已有之的现象,又是于今为烈的潮流。每次信息革命都创造了新的媒介,在为新旧媒介划界的同时又产生了跨越上述界限的需求,进而使跨媒介成为写作者的某种驱力。每种文艺理论体系都包含了基于媒介的分类系统,既为人们指点不同样态的文体规范,又激励了人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绽戾燕;;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5期
2 隋岩;李悦;;电视直播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建构软实力的优势[J];编辑学刊;2012年02期
3 黄蓉;;我国传媒组织结构变革要求及策略分析[J];编辑之友;2006年02期
4 陶喜红;;出版集团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及其对价值链建构的意义[J];编辑之友;2012年03期
5 高荣;;浅析互联网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及策略[J];今传媒;2010年12期
6 洪瑾;常昊然;;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浣瑶;胡大鹏;;软力量——乡村传播系统的二元对立结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8 殷俊;韦文杰;;提升动漫产业影响力的策略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曹升生;;论“软权力论”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杨琳,黄蓉;传媒业组织变革的理性分析[J];当代传播;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丽萍;;关于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几点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阳富;;试论外传播中历史文化的实施策略[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石莉萍;;对传媒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探讨[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代金平;谢敏;魏钢;;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3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国秋华;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宏伟;“新闻自由”与“权力的媒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郑怡哲;体验式公关对来源国效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利军;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曹碧波;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国家形象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杨;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湘学;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灵艳;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施卫艳;关于境内外资传媒发展的法律监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熊倡;中美现代战争电影的国家形象传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70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7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