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场外征用问题的几点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场外征用问题的几点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区别 场外征用 场外借用 跨学科研究 两面性
【摘要】:用"场外征用"概念批评当代某些西方文论强制阐释的弊病,在总体上应当被肯定。严格区分"征用"与"借用"有其必要性,用强制、解构、重置概括场外征用的主要特征也是恰当的。场外借用(不是征用)乃是西方古典文论的基本路数,有其合理性,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基本上也采取了场外征用的方式。场外征用古已有之,其典型代表就是柏拉图。从文学的多重本质来看,场外借用在文学批评中有其必然性,但是场外征用则走向了反面。建议在用"场外征用"宏观概括当代西方文论的缺陷时,表述得更为精准些。跨学科研究有两面性,既有拓展文学研究视野和空间的正面作用,但过了"度",就成为场外征用而压抑、排挤了文学研究。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区别 场外征用 场外借用 跨学科研究 两面性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张江先生:来信收到。您关于场外征用概念逻辑严谨的阐释,我总体上同意。不过,还有几点具体想法和补充意见提出来,供您参考。毫无疑问,您重点解释场外征用的“征用”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我看来,无论中西文论,场外的借用或者利用,都是最基本的路数。但是,强制性的征用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琦;;再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4期
2 管季;;外国文学史教学宜处理好三组关系[J];大学教育;2013年24期
3 董学文;;试论文学价值和价值系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黄谋琛;;社会规则的外延和类型[J];兵团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5 曹晓飞;张忠江;;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聂海杰;;马克思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变革及其多维内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董伟武;;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论全球性生态正义的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刘国光;;关于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9 刘希良;侯旭平;;论哲学内涵的维度及其教学方法[J];创新;2014年02期
10 刘圣兰;陶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模式的现实启示——基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丽艳;王海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提升的同向性的人学追问[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于洪生;;文化视域下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3 白刚;;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模式的转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4 刘继高;夏从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视阈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岑孝清;;文化的科技创意与人的自由发展[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田心铭;;文明进步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的一点理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第一期、第二期[C];2014年
8 王川飞;;马克思主义谱系中资本批判理论探析[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熊韵波;;生态概念的意识形态性探析[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刘晨晔;宋扬;;现代社会视域下坚持群众路线问题的思考[A];“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茆素琼;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林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闫世东;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齐敏;马克思封建制思想的理论视野[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胡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严春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王有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陈正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严霄云;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D];上海大学;2013年
10 吴瑞敏;财富与时间[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萍;美术特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19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1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