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台北人》的白先勇自译本
发布时间:2017-09-26 18:24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台北人》的白先勇自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台北人》 接受美学 文本召唤结构 隐含读者 读者期待视野 翻译策略
【摘要】: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文学作品《台北人》堪称海外华语文学的经典,,共收入了十四篇短篇小说。由于该作品惊人的感染力,许多中外学者曾尝试翻译《台北人》,因为翻译上的困难,只实现了其中几篇的翻译,最终由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者叶佩霞合作完成了十四篇小说的全部英译,其英译本的问世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素材。然而,长期以来,翻译界人士对《台北人》翻译的关注并不够。一些少量的研究集中在《台北人》的自译研究,主要涉及其中一篇短篇故事的自译与他译对比研究或从文体特征研究小说主题,从整体上对该作品的系统的翻译研究却几乎无人进行。 接受美学是强调读者中心地位的文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诸多启示。在目标语文本的生成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去解读原文本的,并受到原文本结构的召唤性去填补原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虽然读者是文本阐释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是作为译者的读者在阐释文本时必须以原文本为依傍,译者不能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填补“空白”;没有读者的接受,文本的意义就无从谈起,读者的接受过程就是重建和实现文学文本的过程,在翻译研究里,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以实现原文精神的成功传达,达到翻译目的。实践证明接受美学用于翻译研究是可行的。 本文主要采用接受美学的三个方面:“文本召唤结构”、“隐含读者”和“读者期待视野”对《台北人》自译本中的翻译现象进行研究。本研究表明《台北人》的自译暗合了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首先,一部作品的意义由文本本身和读者的参与才能实现,由于文化差异,《台北人》原文本中的一些东西使得译语读者无法理解,所以白先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合理地进行阐释,吸引译语读者像原文读者参与原文意义创造一样参与译作意义的生成;其次尽管自译者的这样一种特殊的身份使得其能够对原文进行大胆的修改、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读者,但是作为译者,白先勇在翻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忠实于自己的原文的;最后译者在翻译时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并且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而采用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例如,注释、增补、转换、审美期待等等以实现目标语读者与译本的视野融合。
【关键词】:《台北人》 接受美学 文本召唤结构 隐含读者 读者期待视野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7-15
- 1.1 AN OVERVIEW OF TAIPEI PEOPLE7-8
- 1.2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AIPEI PEOPLE8-11
- 1.3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4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12-13
- 1.5 RESEARCH QUESTIONS13
- 1.6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15-21
- 2.1 BACKGROUND INFORMATION15-17
- 2.2 MAIN CONCEPT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17-19
- 2.3 THE ENLIGHTEN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ON TRANSLATION STUDIES19-21
- CHAPTER THREE PAI HSIEN-YUNG’S SELF-TRANSLATION OF TAIPEI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1-44
- 3.1 “TEXT’S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IN TAIPEI PEOPLE23-30
- 3.2 “THE IMPLIED READER” IN TAIPEI PEOPLE30-35
- 3.3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 TAIPEI PEOPLE35-44
- 3.3.1 Annotation35-39
- 3.3.2 Addition39-40
- 3.3.3 Conversion40-41
- 3.3.4 Creative Expectation41-44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44-46
- 4.1 MAJOR FINDINGS44-45
- 4.2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45-46
- ACKNOWLEDGEMENTS46-47
- REFERENCES47-50
- APPENDIX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吉荣;夏廷德;;从白先勇辩证式自译看摄入性改写翻译理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妙晴;;《台北人》英译本中的文化融合[J];长城;2009年06期
3 谢璐;;《台北人》特殊人名翻译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4 黄燕芸;景西亚;;从白先勇自译历程看自译的独立性划分[J];海外英语;2012年18期
5 吴波;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以《台北人》的翻译为个案[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6 许钧;译者、读者与阅读空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7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06期
8 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9 许钧;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白先勇等谈《台北人》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10 曹明伦;谈谈译文的注释[J];中国翻译;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925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2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