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式译本《浮生六记》的翻译态度与策略
本文选题:《浮生六记》 + 林语堂译本 ; 参考:《语文建设》2016年12期
【摘要】:林语堂大师作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精准地运用掌握汉语,而且还熟知西方文化和语言的使用。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对著名文学作品《浮生六记》的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翻译者在翻译文本时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翻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态度和策略的最为基本的依据。林语堂先生的翻译策略通常与其面对人生的态度紧密相联系,为了向西方人准确传播中国文化,即使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林语堂先生仍然有取舍地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作品,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捷径。本文试对沈复所著《浮生六记》的汉译本做出剖析,分析林语堂先生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态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翻译目的,也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译本奠定下基础。
[Abstract]:As a mas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Lin Yutang can not only master Chinese accurately, but also be familiar with the us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functional Skopo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amous literary works, "the six chapters of the floating Life".Because the central idea that the translator wants to express in translating a text is the most basic basis for the translator's attitude and strategy in translation.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usually closely related to his attitude towards life. In order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erners accurately, even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Lin Yutang still has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orks, and adopt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 which provides a shortcut for foreign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hen Fu's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an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used in his translation, so as to achieve his translation purpose better.It also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readers to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翻译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黎土旺;;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7期
2 董晖;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葛校琴,季正明;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宝莲;《浮生六记》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杭宾;;论林语堂典籍英译的成就与启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2 张睿;;林式译本《浮生六记》的翻译态度与策略[J];语文建设;2016年12期
3 严少车;;文化立场观照下林语堂“译出”策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4 聂文杰;;《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异[J];语文建设;2016年06期
5 张季红;;浅析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与跨文化传播实践——以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6年01期
6 任雨柠;;接受视野与视野融合角度下的英译本《浮生六记》[J];校园英语;2016年04期
7 刘惠娟;;从《浮生六记》谈林语堂的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35期
8 屠国元;袁圆;;译者的再创作态度[J];求索;2015年06期
9 骆明丽;王晓燕;;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J];运城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10 陈荟洁;;《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J];芒种;2014年2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红;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湖北大学;2011年
2 曹微微;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意象文化传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苏琪;;“他者”的抵抗——论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对“东方”形象的消解[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施建伟;把握林语堂中西溶合观的特殊性和阶段性——从《林语堂在海外》谈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焕池;论《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特定文化词语的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姚瑶;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意识文化信息的传译[D];苏州大学;2004年
3 吴志峰;《浮生六记》文体辨说[D];苏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伟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彦仕;;从英译《浮生六记》解读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J];经济师;2008年02期
3 ;《浮生六记》[J];中国戏剧;2009年12期
4 刘福莲;;《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述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曲林芳;;《浮生六记》代表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缪静静;;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探析——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侯丽芬;;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8 李东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康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马亚敏;;从林语堂翻译标准看其《浮生六记》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倩;;从“张力论”看《浮生六记》中的“克制陈述”——兼论新批评与明清小说评点的方法相似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3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鹏;凸显《浮生六记》“扬州缘”[N];扬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鹏;《浮生六记》新增本是新“敦煌学”[N];扬州日报;2010年
3 旅加学者 陶短房;“拍卖爱国主义”可以休矣[N];东方早报;2010年
4 李长莉;《浮生六记》与“五四”文化人的三种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钱冶;《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等钱梅溪五册手稿将再次拍卖[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傅璇琮;《海国记》的发现[N];光明日报;2010年
7 董保纲;绚烂之极是平淡[N];贵州政协报;2000年
8 魏泱;一块纯美的水晶[N];中国审计报;2003年
9 巫唐;《浮生六记》:沈复和他的小世界[N];学习时报;2003年
10 溶液;读书——极致的化妆[N];金融时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丽佳;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然;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万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浮生六记》格雷厄姆·桑德斯译本[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骆明丽;林语堂文化观关照下的《浮生六记》英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赵永湘;林语堂与《浮生六记》英译—意识形态操控视角[D];中南大学;2007年
6 吕剑兰;从《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D];湘潭大学;2009年
7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8 陈爱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翻译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宝莲;《浮生六记》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韩志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1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75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