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22 18:23

  本文选题:意境说 + 与境 ; 参考:《文艺研究》2015年11期


【摘要】:1908年,王国维刊发《人间词话》,开启了百余年中国诗词本体和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学术研讨运动。它更深入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中国美学基本精神的探讨。本文在梳理意境理论百年历史节点、阐述其演变逻辑的同时,尝试对其中的学术得失作纵观和反思。作者认为,中国百年学术历程对意境理论的认识,有丰富可观的学术推进,但也包含着诸多需要纠正的基本学理误解。作者特别指出,王国维意境说提出的"意与境浑"命题,是一个具有中国诗学—美学思想渊源的诗学命题,它对于揭示中国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的本质意义,在过去长期被忽视和误解,需要学界重新深入认识和研讨。
[Abstract]:In 1908, Wang Guowei published ci ci on the Earth, which opened the academic research movement of Chinese poetry Noumenon and the core category of Chinese poetics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Its deeper cultural significance is to probe into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t and the basic spirit of Chinese aesthetics. While combing the century-old nod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and expounding its evolvement logic, 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and reflect on the academic gain and los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in China's century-long academic course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ademic progress, but it also contains many basic theoretical misunderstandings that need to be corrected.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roposition "meaning and context muddy" put forward by Wang Guowei'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is a poetic proposition with the origin of Chinese poetics and aesthetic thought, which is of essential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poetry. In the past has long been ignored and misunderstoo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need to re-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I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2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程至的;关于意境[J];美术;1963年04期

5 罗钢;;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节末;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

7 袁行霈;;论意境[J];文学评论;1980年04期

8 范宁;;关于境界说[J];文学评论;1982年01期

9 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10 蒋述卓;;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彭邦本;;禹韵羌风: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叶莲;阴阳变易观念及其思维方式[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陈虹;;试论《周易》的美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申东城;;李白、杜甫诗体与唐诗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耀军;索宝祥;;我国古代前馈控制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启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祚民;;《古文辞类{啡Φ阆低吵跆絒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8 李乾耀;;《论语》与《儕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鸿祥;;当代视野里的秋白意蕴[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罗钢;;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罗钢;;“词之言长”——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王一川;走向修辞论美学──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6 王一川;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7 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8 王一川;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文艺争鸣;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有明;论现代生活对意境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徐克瑜;关于意境的四种解说及评价[J];阴山学刊;2001年04期

3 张红秋;意境本质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4期

4 李艳玲,姚鹤鸣;“意境”理论和道释文化[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3期

5 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6 古风;21世纪意境研究的基本走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成菡,邬文强;意境说的美学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红秋;意境本质论[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王汶成;全球化语境下的“意境”研究评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冯巍;意境论的文化学阐释[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寿兴;;意境的系统说与意境说的系统[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2 董志强;;意境本质[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3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林治;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之一:文质并重,尤重意境[N];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耘;“意境”的佛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张春;原状·全景·意境[N];中国文物报;2013年

4 寇宗鄂;对美的追逐与跨越[N];文艺报;2012年

5 汪兆骞;于意境中,寻求一种和谐与永恒[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辛晓玲;20世纪中国散文意境论[D];兰州大学;2007年

2 白晓东;唐人意境说与唐代律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梅;从发生现象学阐释中国古典意境[D];西北大学;2010年

2 冯颀军;中国传统建筑意境空间构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赵海燕;生命美学视界中文学意境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4 蔡晓丽;论文学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律动[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5 付雅辉;意境:生命之思的审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艳玲;解读意境[D];苏州大学;2003年

7 张涛;论文学意境[D];郑州大学;2004年

8 李权;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皇甫大雁;意境生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蓉;中国古代文学思潮与意境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88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788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8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