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索源今古明纲领,细较西中辨异同——王文生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8-11-11 18:18
【摘要】:王文生,1931年7月22日生于湖南衡阳,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并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80年代中期,应邀赴国外讲学并留美任教,历任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鲁斯学者和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伯克莱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也在圣迭戈大学、罗格斯大学做过客座教授。曾协助郭绍虞先生主编修订《中国历代文论选》,任副主编。著有《临海集》、《论情境》、《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诗言志释》、《西方美学简史》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本刊特委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石了英副教授采访王文生教授,现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Abstract]:Wang Wensheng, born in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on July 22, 1931,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Wuhan University in 1953 and stayed at the university to teach. In the 1980s, he was professor of Wuhan University,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Vice President of Hubei Writers' Association and Vice President of Hubei Social Science Federation. In the mid-1980s, he was invited to teach abroad and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Provence University in France and a scholar and researcher at Yale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Visiting professor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visiting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Rutgers University. Assisted Mr. Guo Shaoyu in the revision of selected Literary theories of Chinese dynasties and served as deputy editor. He is the author of "Linhai Ji", "on situ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emotion and tast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Editor-in-Chie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Professor Wang Wensheng was interviewed by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in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Fo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view is now arranged for readers.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
【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项目“中国抒情传统海外建构研究”(批准号:YQ2015166)成果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04期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赵丹;;试论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深层原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学[J];文艺争鸣;1990年01期

5 钱仓水;;当今中国文学分类一瞥[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6 菲力;《中国文学在法国》[J];文艺研究;1991年02期

7 ;中国文学:千年之末的反思与展望[J];戏剧文学;1993年11期

8 孙长军;论世纪末中国文学的感性沉迷与理性缺失[J];中州学刊;1997年S1期

9 J.巴门,小琬;尚未步入正轨的中国文学——漫谈研究中国文学的论著[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9期

10 程金城;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J];社科纵横;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晔;;国家翻译政策与文学外译的关系——以《中国文学》(1951-2000)为例[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杨全红;;国家译介,吾道不孤——中国文学“走出去”思考之一[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3 许磊;;“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译介的文化社会学思考[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4 古建军;;古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味”[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雨;浅议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N];文艺报;2001年

2 刘全国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秉持文化伦理 外译中国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李晓晨;让优秀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N];文艺报;2012年

4 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从翻译视角看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耿强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对外译介重在有效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岳巍;马悦然:中国文学需要更好的翻译[N];华夏时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王玉梅;中国书如何打破英美出版“天花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高方;“中国文学有着宿命般的边缘性”[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清华大学 王宁;转变翻译方向,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N];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对策[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祝一舒;翻译场中的出版者—毕基耶出版社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D];南京大学;2013年

2 罗晓燕;《天堂蒜薹之歌》英文本的改写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3 盛丽;从文化预设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25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325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0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