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胡风对卢卡奇的接受与“遮蔽”

发布时间:2018-12-07 08:48
【摘要】:在日本留学期间,胡风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及文艺运动中,间接感知到卢卡奇的理论,归国后接触并译介了他的文艺理论著作,主要在文艺创作方法与作家世界观的关系、文艺的典型与真实性、作家的主体性三个方面受到卢卡奇的深刻影响。但胡风接受卢卡奇的同时亦有"遮蔽",二者所理解的典型与真实虽然都指向社会生活,指涉的群体对象却存在鲜明的阶级与政治属性差异;胡风接受卢卡奇重"体验"轻"描写"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却遮蔽了其背后隐藏的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性,淡化了作家创作方法背后隐含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
[Abstract]:While studying in Japan, Hu Feng indirectly sensed Lukacs' theory from the revolution of the Japanese proletariat and the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 and, upon his return to the country, came into contact with and translated his works of literary theory, main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methods and the writer's world view. The model and authentic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writer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Lukacs. However, Hu Feng's acceptance of Lukacs is also "shaded". Although both of them understand the model and reality to point to social life,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ass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the groups involved. Hu Feng accepted Lukacs' realistic writing method of "experience" and "light" description, but it obscured the class attribute and ideology behind Lukacs' writing method, and desalinated the world outlook and value orientation hidden behind the writer's writing metho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75104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N-527)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银辉;;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溯源[J];江淮论坛;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银辉;;论胡风对卢卡奇的接受与“遮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银辉;;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中的得失[J];史学月刊;2012年08期

2 冯乃超;蒋锡金;;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我的一些回忆[J];新文学史料;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翎;青年卢卡奇:历史性与自然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赖海燕,刘扬军;卢卡奇与“世界历史”精神[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岳新风;;论卢卡奇早期的“自然”概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量;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读孙伯钟癸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苏晓云;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求索;2003年04期

6 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雨辰;;略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8 肖新发;;论卢卡奇的“总体观—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9 张亮;让卢卡奇从晚年自传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种方法论反思[J];学术研究;2005年03期

10 罗红梅;;卢卡奇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刘向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魏宏亮;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吴菲;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丹;卢卡奇关于马克思本体论基本原则的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牛鹏云;卢卡奇的物化思想[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10 王巍;实践的审美性与历史性[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66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366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