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视觉诗的双象衔接

发布时间:2019-05-10 03:33
【摘要】: 自Halliday和Hasan提出语篇衔接理论以来,不少学者随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继而对语篇衔接手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式,如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等。从广义上讲,衔接既包括通过运用连接性词语的语言表层形式上的显性衔接,即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又包括那些无明显形式标记的意义上的隐性衔接,即语篇与外部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 视觉诗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它根据诗歌艺术符号的特点,打乱诗句的正常语序,破坏诗行的常规排列。这些超常设置使诗歌语言字面表层和意义深层的距离拉大。诗行的排列超越常态,给解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前人对视觉诗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字音层面,描写性、鉴赏性的文章颇多,而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对视觉诗语篇进行识读的文章较少,因而,这是语篇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根据视觉诗图像与语言相结合的特点,从隐性衔接的角度对视觉诗的连贯进行剖析。文章将视觉诗的意象分为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并提出,除传统的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外,双象衔接即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相结合的衔接,可以作为衔接手段来解读视觉诗语篇的连贯。 不同于中国传统古诗中的意象,视觉诗的客观意象衔接是诗歌语篇外部空间形式的整体衔接。它不但是对视觉诗语篇意义的再现,而且它还从外表上对语篇进行整体衔接。根据视觉诗的篇章特点,作者将客观意象分为系统化视觉意象和局部视觉意象,其中系统化视觉意象包括了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局部视觉意象是指由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以及非常规字母间排列距离所形成的意象。文章揭示了客观意象在视觉诗的解读过程中能起到的篇章组织作用。 主观意象就是读者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把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意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根据视觉诗意象的发生机制,作者阐释了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及心理意象如何实现视觉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作为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衔接手段,把视觉诗的形与意结合起来,增强了诗歌外部结构直观性,发展了语篇内部组织的衔接性,梳理了语篇的衔接脉络,辨明了语篇的衔接机理,丰富了语篇的衔接手段,使视觉诗语篇臻于连贯。 对视觉诗语篇中双象衔接手段进行探讨,有助于解码者更好地欣赏视觉诗的表层结构,从而准确地识读其深层结构,并为视觉诗语篇的文本转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Abstract]:Since Halliday and Hasa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cohesion,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and then put forward new ways of dividing discourse cohesion, such as explicit cohesion and implicit cohesion. In a broad sense, cohesion includes both explicit cohesion in the surface form of the language through the use of connectives, that is, linguistic coherence within the text, and implicit cohesion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are no obvious formal marker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oherence between discourse and the outside world. Visual poetry is a kind of discourse with spec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symbols of poetry, it disrupts the normal word order of poetry and destroys the routine arrangement of lines of poetry. These extraordinary settings wid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iteral surface and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poetic language. The arrangement of poetry lines goes beyond normal and brings some difficulties to decoding.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visual poetry stay at the phonetic level, and there are many descriptive and appreciative articles, while there are few articles on visu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refore, this is a new topic in discourse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visual poetry image and langu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herence of visual poetry from the angle of implicit cohes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e image of visual poetry into objective image and subjective image, and puts forwar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lexical cohesion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double image cohes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image and subjective image. It can be used as a means of cohesion to interpret the coherence of visual poetry. Different from the ima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the objective image cohesion of visual poetry is the overall cohesion of the outer space form of poetry discourse. It is not onl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meaning of visual poetry, but also the overall cohesion of the text from appearance.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poetry, the author divides the objective image into systematic visual image and local visual image, in which the systematic visual image includes static image and dynamic image, and the local visual image refers to punctuation symbol. The image formed by letters in upper and lower cas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letters arranged unconventionall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ole of objective imager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poetry. Subjective image is that the reader forms a complete picture in the mind by virtue of the structure and integrity shown in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visual poetry image,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visual image, auditory image, tactile image and psychological image realize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visual poetry discourse. As a means of cohesion, objective image and subjective image combine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visual poetry, enhance the intuitiveness of the external structure of poetry, develop the cohesion of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and sort out the cohesion of the text. The cohesion mechanism of the text is identified, and the cohesive devices of the text are enriched, so that the visual poetry becomes coherent. The discussion of double image cohesion in visual poetry is helpful for decoders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visual poetry, so as to accurately read its deep structure, and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ext conversion of visual poetry.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卫华;;语篇衔接理论在BEC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陈玉秀;;也谈大学英语语篇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 张志聪;;浅谈语篇的衔接手段对初中生英语背诵的促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1期

4 柳丽明;;浅谈衔接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2期

5 莫顺婷;;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中职英语阅读材料中的体现[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5期

6 侯万春;衔接理论纵横谈[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朱治亚;;论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集宁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8 张敏;危鸣辉;;词汇衔接在英语语篇主题解读中的作用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谢传生;韩礼德──哈桑衔接理论刍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10 刘洁;;语篇连贯的语境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浩;;口译中的“显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克友;;论语体风格和修辞意图在翻译中的连贯性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汪洪章;;《文心雕龙》中的篇章衔接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葛卫红;;汉英照应成分比较及对语篇翻译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林惠珍;;逻辑联系语与四级短文写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静;;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巍;;浅论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郭富强;;汉英语语篇连接性词语的差异及辩证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朝鲜) 李光亚;分区展示连贯教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严群力;铁路提速运行图连贯效益图[N];科技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静媛 李宁;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是连贯的[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4 ;本周推荐[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沙灵(上海,2000级研修班);学篆贵熟气势自得[N];中国艺术报;2002年

6 钟广德;广告媒体投放浅谈[N];河北经济日报;2000年

7 秋菊;品牌塑造助企业再造[N];中国工商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刘兵;“e化”的力量[N];计算机世界;2001年

9 沈福 林斌峰;流行趋势发布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N];江苏经济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郭文超 《海南教育》记者 肖美新;红杏出墙[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烈;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0年

2 高健智;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理论与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4 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年

5 戴晓春;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6 吴晓春;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逻辑连接词的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霞;主位推进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巍;视觉诗的双象衔接[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林;英汉文学语篇翻译中的连贯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贾玉洁;一项将衔接理论应用于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军锋;大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衔接手段使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刘雨;衔接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姚绪宁;翻译中的衔接[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丽;语篇连贯的关联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06年

9 王莹;同声传译中衔接手段对顺译的推动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邵敏;英语写作中的衔接手段使用与衔接错误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3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473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