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跨媒介的图像表现形式中的“多层视觉”

发布时间:2020-07-20 09:38
【摘要】:在当代语境下,对形式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艺术作品的重要切入点,而随着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涌现,“绘画”、“装置”、“影像”这样的简单的作品分类已经很难准确的定位很多作品的具体类型,多种跨媒介的手段揉合在同一件作品上服务于作品表达已经成为艺术家惯常的创作手段,因此很难继续用诸如“绘画”这样的一种单一媒介把一件作品的可能性再框定在一个“平面”维度内,在更多时候,综合媒介的作品形式用来丰富作品的内核或者旨在作品所呈现的场域内对观看者进行更具体的干预。正如批评家贝\(Clive Bell)所说,形式依然是引起观众审美情感的切入点。本文所选题是从一个具体的视觉表现手法——“多层视觉”这一种视觉呈现类型作为切入点,结合图像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背景知识,研究使用这种呈现方式的作品和在这一语言上形成体系的艺术家,试图理清这一形式的创作脉络。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释了“多层视觉”这一视觉表现形式的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则是从批评方法出发,找到从形式到结构的批评方法的理论支撑,首先认证了从形式出发的批评方式再引出对“多层视觉”这一视觉表现形式的讨论。第三章则主要通过对“图底关系”、“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背景的介绍,研究“多层视觉”这一概念在图像学和心理学中的理论依据,并从维度(平面到三维)和场域的问题上进一步定义“多层视觉”。第四章则进入对单个具有代表性的使用“多层视觉”这一表现形式的作品的分析,这一部分作品分析包括徐冰和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几件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并非是使用艺术家惯常的创作手段,但却利用这一形式达到了拱卫作品观念表达的目的。第五章则是具体探讨夏小万和伊万·纳瓦罗(Ivan Navarro)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惯用这一视觉表现形式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使用“多层视觉”图像叠加的方法达到了异化空间的效果。第六章则在前文对理论依据的研究和作品的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为“多层视觉”这一概念下更明确的定义,包括这一形式对图像的意义最终呈现的影响和对作品所在空间的重构,并从这些方面找到这一图像表现形式的应用方向,同时探讨各种新媒材加入对其应用构成的巨大空间。因为这一视觉上的表现形式长期被艺术家使用,还并没有被系统的讨论过,而这一形式实际上除了本身具有跨媒介的代表性之外,在单个图像的意义上也存在或加成或消解的效用,而往往在最终的呈现中也始终与平面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转换息息相关,所以这一视觉表现形式是具有被讨论的价值的。随着更多的媒介的出现,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壁垒的逐渐消散,以及各种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涌现,这种视觉上的呈现方式依然存在很多的可能性,对它的深入研究和线性梳理有利于更好的理清这一形式的演进脉络,帮助这一形式后续的发展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庆;;基于全面图像学方法的艺术史教学[J];艺术教育;2019年02期

2 林飞;;一个图像引起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年08期

3 张长虹;;亦真亦幻:图像与文献的交错[J];学术月刊;2017年12期

4 王进波;;谈音乐图像学[J];美与时代(下);2016年12期

5 ;刊前絮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年03期

6 李骁;;切萨雷·里帕的《图像学》与其哲学传统[J];艺术探索;2017年04期

7 格诺特·伯梅;高砚平;;图像与气氛——论图像经验的现实性[J];外国美学;2018年02期

8 王春阳;;浅论图像学视域下的戏曲刊本插图[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年20期

9 李森;;释画的困难——论图像的符号性及其阐释可能[J];文学研究;2018年01期

10 葛承雍;;图像艺术与历史文物[J];广州文博;201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郝青松;;图像景观与理论转向——中国当代消费艺术的图像逻辑批评[A];美术学研究(第6辑)[C];2018年

2 阎书昌;;图像史料: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历史的视觉性表达[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3 赵盼超;;中国民族美术史学研究范畴、特点与方法刍议[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 朱青生;作为基础课的图像课[N];中国美术报;2019年

2 廖少华;泛读《图像何求》之所得[N];美术报;2019年

3 鲍家树;图像史学的实与虚[N];学习时报;2018年

4 陈淑君 常州大学;设计作品中的图像学与符号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5 美术史论家、中国《雕塑》杂志主编、清华大学高研班导师 宋伟光;“肥女”雕塑的图像学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7年

6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报》副总编 陈明;图像的选择与阐释[N];中国美术报;2017年

7 冯远;“杜家”图像——谈杜大恺先生的水墨画[N];中国文化报;2017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 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薛倩;图像学为理解当代文化提供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孙慨;摄影研究中的图像学阐释[N];中国摄影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克;理性的图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段钢;图像,一种经济哲学分析的向度[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3 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吕倩;图像学语境下的中世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陈研;如幻会真—闵齐O 刊《会真图》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6 宋方昊;杨家埠木版年画《登州海市图》的图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7 杭迪;《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和视觉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星;礼仪与习俗[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2 李雨霜;图像与暗喻下的肖像画[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3 常睿;图像的冷漠性[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4 陈煜君;参照与呈现[D];东南大学;2018年

5 翟玉琨;以图像学方法解读都市实践建筑作品的含义[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6 古阳;跨媒介的图像表现形式中的“多层视觉”[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7 吕婧;图像学视野下的茂县黑虎寨羌绣研究与设计创新[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8 吴登央;图像与绘画的关系[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9 周婷;手机摄影图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10 梁哲;作品的生成:当代艺术中的图像、身份和场所[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63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63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d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