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名利

发布时间:2017-03-30 14:27

  本文关键词:《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把语言研究转向语篇层面。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英语的衔接》的出版标志着语篇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衔接手段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成语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手段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衔接手段,另一类则是词汇衔接手段。《名利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诵读,不论其文体特色还是其内容都享有较高的水平。中国翻译家杨必所译的《名利场》自问世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称赞。杨必在翻译《名利场》时,时刻注重英汉衔接手段的特点,采用了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衔接手段,因此译文得以流畅、一气呵成,带给读者像读原文一样的感受。本文选取《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为对比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法衔接手段理论为支撑,重点对比指称、替代、省略、连接4种语法衔接手段的异同,通过比较,笔者首先总结出形成异同的原因。其次,笔者对译者进行翻译时给予了一些建议,即在英汉翻译中加以借鉴、选择正确的衔接手段,最终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因此,本文对于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对译者翻译时选择正确的语法衔接手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目的以及选题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的历史概况,并对《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的内容及其语言特色做了简要概述。第三章是语篇衔接的理论框架,主要介绍了语篇衔接的定义以及韩礼德、哈桑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分类,第四章是《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主要通过列举大量实例,对四种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总结出其中的异同以及造成异同的原因。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语法衔接手段 对比研究 语篇 衔接 翻译 《名利场》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0
  • 1.1 选题的背景8
  • 1.2 选题的意义8
  • 1.3 选题的目的8-9
  • 1.4 选题的研究方法9-10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0-14
  • 2.1 国内外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概况10-11
  • 2.1.1 国外关于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概况10
  • 2.1.2 国内关于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概况10-11
  • 2.2 《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简介11-14
  • 2.2.1 萨克雷与《名利场》11-12
  • 2.2.2 《名利场》的语言特色12
  • 2.2.3 杨必《名利场》汉译本的语言特色12-14
  • 第三章 语篇衔接的理论框架14-16
  • 3.1 语篇和衔接的定义14-15
  • 3.1.1 语篇的定义14
  • 3.1.2 衔接的定义14-15
  • 3.2 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衔接手段的分类15-16
  • 第四章 《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16-28
  • 4.1 指称16-21
  • 4.1.1 人称指称16-18
  • 4.1.2 指示指称18-20
  • 4.1.3 比较指称20-21
  • 4.2 替代21-23
  • 4.2.1 名词性替代21
  • 4.2.2 动词性替代21-22
  • 4.2.3 小句性替代22-23
  • 4.3 省略23-25
  • 4.3.1 名词性省略23-24
  • 4.3.2 动词性省略24
  • 4.3.3 小句性省略24-25
  • 4.4 连接25-28
  • 4.4.1 增补25-26
  • 4.4.2 转折26
  • 4.4.3 因果26-27
  • 4.4.4 时间27-28
  • 第五章 总结28-30
  • 5.1 语法衔接手段理论研究的实用价值28-29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29-30
  • 参考文献30-32
  • 附录一 原文文本32-41
  • 附录二 译文文本41-50
  • 致谢50-51
  • 个人简历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博森;国内对比语篇研究:现状与借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名利场》及杨必汉译本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7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0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