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光的空间表达与身体的沉浸

发布时间:2020-08-08 11:37
【摘要】:二十世纪初,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观念艺术开始崭露头角,作品本身的内涵已超越作品所呈现的技术手段,艺术家们也逐渐开始重视起人与作品本身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人慢慢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所想表达的观念全部饱含在人的体验当中,艺术市场上也出现了纷繁复杂的体验形式,这种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形式已变成当代社会公共空间的主流展现形式。而在这种科技感十足的艺术模式之下,“光”这一元素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光”往往扮演着空间无形的塑造者与观众心灵的敲击者这两个角色。它可以将有形的空间营造出无限之感,或是将杂乱无序的空间归纳统一,在人类探索其光之视觉经验的同时,它也正悄无声息地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未来人类的艺术体验生活中,光也将不再仅限于这些单一的形式,它将在不同的科技手段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将被不断的发掘并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
【图文】:

马塞尔,媒介材料,克莱因,表象


1《泉》,马塞尔·杜尚,1917年

体测量,克莱因,蓝色,嗅觉


1《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伊芙·克莱因,1960年

艺术作品,艺术展,美感,参与者


达到身心沉浸其中,并引起共鸣的最佳案例(图2.1.1)。从这件作品也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光”这种媒介元素改变了人们对展览现场的现有认知,也是对空间的一种重构,从而也致使观众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空间氛围中,身体也应进入到一个似是非是的熟悉空间中而发生的这一些变化。由于感官上的共鸣,而勾起人们内心已有的经验,同时因空间上的错位,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这是在过去的艺术作品中所不能达到的境地。传统的艺术展览主要以公开陈列艺术品供观者欣赏为主要模式,间接地将美感带给参观者。但在时间的考验下,这种参与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将艺术作品呆板化、无生命化,参与者无法由内而外地自身感受其美感,缺少了参与者与作品本身的融合度。也正因如此,沉浸式艺术展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主流,它的出现打破了古板的参观形式,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充分调动观者的五官,将静态的艺术变得更加灵动。“光”作为自然界固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它的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是一种由光子这种基本粒子组成的电磁波,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光同时也作为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它的亮度和颜色是可以被人感知到的,能给人带来感受,这也正是光在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广泛的原因之一。光是一种可以在空气中传2参看李黎阳,《空间即关系—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艺术》,载《美术》,2019 年 9 月刊。图 2.1.1 《天气计划》,奥拉维尔·埃利亚松,2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娅;;沉浸式图书馆游戏服务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52期

2 白艳颖;;浅析沉浸式戏剧: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J];戏剧之家;2018年17期

3 丁玉;;虚拟交互体验——沉浸式艺术[J];艺术科技;2019年08期

4 ;沉浸式旅行盛宴:以美学见地,成就品牌先锋[J];国际公关;2017年06期

5 吴丹妮;;艺术与商业之间——沉浸式戏剧现况与发展趋势初探[J];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01期

6 Tom Pearson;;什么是沉浸式戏剧?[J];艺术教育;2018年12期

7 孙进;;德国学生“沉浸式”的暑期体验[J];辽宁教育;2016年22期

8 王小珍;;触·挣·舞——沉浸式戏剧应用于多动症智障儿童的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17期

9 沈书凝;;沉浸式新闻发展现实问题思考[J];电视指南;2017年09期

10 阮班莲;;探析“沉浸式”阅读目标达成的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良;;美W 5C目j下的沉浸式外姙教[x的思考[A];东北亚外语论坛(2017 No.2)[C];2017年

2 杨瑛霞;;沉浸式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探究[A];计算机与教育:实践、创新、未来——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薛娟;朱乐彤;;浅析商业综合体空间中沉浸式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A];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9年

4 骆存威;;德育也需“沉浸式教育”[A];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C];2018年

5 刘夏季;;移动端游戏中沉浸式体验的设计方法探索[A];首届东方藏品会议论文集[C];2018年

6 王竞慧;余湛;李瑛;;沉浸式姿态显示器设计和参考格式对异常飞行姿态恢复绩效的影响[A];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9年

7 李瑾瑞;;基于项目制课程设计的“沉浸式”教学引导思考[A];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9年

8 秦洁荣;李洁;;沉浸式语言教学法与初中英语教学改革[A];《外国语文论丛》第6辑--初中英语教学专辑[C];2012年

9 李杰林;;基于Demo3D沉浸式开发环境的智能工厂工艺规划[A];第十六届中国航空测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10 钟露;;沉浸式3D技术模拟系统在网球发球教学中的应用[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陶婷婷;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教育新载体[N];上海科技报;2019年

2 张坤;一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融合创新实验[N];中国青年报;2020年

3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诗童;沉浸式体验新闻2020再出发[N];中国青年报;2020年

4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一次好玩的沉浸式融合创新报道[N];中国青年报;2020年

5 本报记者 兰馨;风语筑再布局 沉浸式商业赋能新风口[N];中国贸易报;2020年

6 李兆睿;“沉浸式”旅游演艺如何深化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钟菡;沉浸式展览:多重体验还是审美疲劳[N];解放日报;2019年

8 林沁;5G场景下沉浸式体验体育赛事[N];中国文化报;2019年

9 付彪;“沉浸式体验”让科普更好玩更有趣[N];中国旅游报;2019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沉浸式传播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下不断“上新”[N];文汇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松;面向感知增强的流场可视化与沉浸式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年

2 李萌;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式森林景观展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赵华森;山寨式沉浸体验与艺术作品的互涉[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4 赵猛;大屏幕多人沉浸式立体显示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建飞;沉浸式新闻的场景力探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牟婷箐;经典与体验-沉浸式展览视觉模式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9年

3 唐毓林;小学语文“沉浸式”经典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

4 蒋美琪;基于VR的沉浸式消防演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杨溢超;光的空间表达与身体的沉浸[D];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

6 贺皓然;中国瑞思学科英语和美国CHPCS学校沉浸式外语教学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7 吴沐遥;“沉浸式”设计在公共墓园景观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8 阳璐;“沉浸式”体验在住宅建筑空间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9 张一鹤;埃利亚松沉浸式装置的时空观念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9年

10 傅钰涵;沉浸式新闻的叙事特征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85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85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f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