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观察角度

发布时间:2020-08-12 05:05
【摘要】:“五四”为中华民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纵览封建中国几千年,朝代的更迭、政治的变革,无不引发整个社会的新陈代谢,思想意识、语言文化也随之嬗变。然而,以文学为突破口,推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声援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迎来新中国的胜利,这样的篇章恐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此时的中国,由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的外国文学翻译浪潮正在全社会激荡。其中,译诗在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急先锋。本文尝试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观察“五四”时期英美诗歌汉译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文化功用,探讨“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对诗歌翻译的制约。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辨析“五四”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阐发“五四”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功用,以总-分-分的结构叙述。以胡适《尝试集》为眼,点明译诗的革命性影响。接着,从文学的层面,指明译诗是早期中国新诗成立的催化剂;又从文化的层面,分析译诗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第三章,分析“五四”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展现当时的文人对“新”与“旧”的思考与挣扎;新诗观念的变革,是如何影响翻译内容的取舍和翻译标准订立的;最后介绍潜翻译,直观地揭示诗歌翻译、创作的过程。第四章重在反思,主要讨论“五四”社会文化对当时英诗汉译的制约。第一节,直陈政治意识形态指导翻译文本的选择;第二节,重新审视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第三节,从早期新诗的发生生态探究新诗发展的瓶颈。我们不仅要颂扬它的辉煌,而且要在困境中为它寻找希望。文章论述以1917年到1927年的诗歌翻译现象为界限,探究译诗与社会文化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了解其文学的、超文学的因素;揭示“五四”诗歌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的规律及其复杂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046;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3期

2 廖七一;胡适译诗与新诗体的建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廖七一;胡适译诗与传播媒介[J];新文学史料;2004年03期

4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2790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90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1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