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论的批判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模仿论的批判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模仿论现在通常被视为最古老的一种艺术理论,一直都被认为是西方艺术理论的开端,是探讨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最初尝试。然而,模仿论作为一种曾经被广泛信服的重要学说,一直到19世纪之前都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核心标准。直至今日,这种理论仍然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既然这个概念贯穿了对艺术认识的整个过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批判它呢?本文试图证明:模仿论误解了艺术的本质,它仅仅可以称得上是对艺术的形态之一的现象描述,但却以偏概全伪称自己是普遍的艺术哲学理论。本文旨在说明艺术不是一种模仿的活动,而是人类的创造性想象,并同时澄清了被模仿论误解为“模仿”或者“再现”的那种艺术形态的本质。第一章中讲述了模仿论的理论渊源,即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理论。由于这两位古代的先哲在地位上堪比中国的孔孟,后世的西方思想家与哲学家们引用他们的说法,正如中国文人嘴里的子曰诗云,因此相沿成习,模仿论好像也成了天经地义。尽管并非全部艺术作品的形象都与现实相似,但这种理论却历久不衰,并且频繁地以现代的形式出现。长久以来人们深信不疑,从各方面来看人们坚信艺术(起码一部分艺术品)是模仿现实世界的产物,所以模仿的细致逼真成了评价艺术好坏的标准。不过,模仿论在错误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因为艺术家已经意识到艺术所涉及的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表面现象。这种不真实的表面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刚好契合了我们的论点。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讨论在艺术背景下的模仿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现实的对象的创造。与模仿论不同,我们可以说艺术的本质是形象,艺术品最终以形象的方式存在。所谓艺术的模仿实际上不是拷贝,而是创造与现实对象相似的形象;即便照相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形象,也仍然是独立于对象的创造,是画家自由选择的结果,而非对象决定的结果。既然艺术品的本质都是形象,而形象却有区别,如在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那些形象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片段相似,而大多数音乐形象(也就是音乐的旋律)却与现实在任何方面都不相似,而文学存在于词语中,因此文学决不能在绘画的意义上与现实相似;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艺术分类的方法,试图解释全部艺术形象内在的同一本质,那就是形象本身。此乃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章中,依据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对于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总结,我们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形象分类方法:把全部艺术形象分为非概念形象、概念形象和反讽形象,以此证明传统的“模仿”(或“再现”)与“表现”的区别仅仅是现象上的,而非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形象与“抽象的”音乐旋律,在本质上其实都是形象,其差别仅仅在于我们能否用概念来描述或者称呼之。
【关键词】:艺术 模仿论 形象 维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反驳模仿论12-31
- 第一节 反驳模仿论12-22
- 第二节 模仿论的启发22-24
- 第三节 模仿论和再现论24-31
- 第二章 艺术作为形象31-42
- 第一节 什么是形象31-34
-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是形象34-39
- 第三节 艺术制度39-42
- 第三章 形象的三种类别42-49
- 第一节 非概念形象42-45
- 第二节 概念形象45-46
- 第三节 反讽形象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5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荣先林;;真善美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诠释[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3 王天成;张琼;;从事实的必然性到逻辑的必然性——简述康德对休谟因果关系问题的解决[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4 陈丽;自由是真、善、美——兼论斯宾诺莎与康德的自由学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陈友勋;;翻译中处理意义的研究方法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杨月如;论康德的自然意图论[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张晚林;论牟宗三的哲学进路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韩秋红;;康德两种因果性的道德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9年02期
9 周玄毅;论康德哲学的“纯粹”特征[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王军;;论灾疫生命伦理在当今人类境遇中的特殊使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鲁琴;;关于人兽嵌合体技术的伦理审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漪;经验中的先验[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云岭;现代医学情境下死亡的尊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斌峰;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张未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精神论纲[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军;康德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卫;近代自然法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萌;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审美价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松;康德道德哲学视野中的道德评价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周雷;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艳;人的尊严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晓艳;从超感性领域的建构到人的原初感性的复归[D];辽宁大学;2011年
8 高斯扬;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理论[D];辽宁大学;2011年
9 佟玲玲;康德幸福观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冀鹏;德国启蒙运动与民族思想之萌芽[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模仿论的批判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