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目的论视角下《彼得潘》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4:10

  本文关键词:目的论视角下《彼得潘》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接受主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着独立的地位,对儿童发挥着娱乐与教育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儿童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儿童文学也没有获得学者们的足够重视。直到18世纪晚期,儿童文学才由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经过两个世纪的关注与探索,无论是在儿童文学作品方面还是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都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就。另外,翻译研究以及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也给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质和量都在逐年提升。为了儿童文学翻译今后长期的健康发展,应对其进行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研究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学者费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目的论的核心观点表明:翻译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在进行翻译行为之前,译者需要清楚地知道该翻译的目的,并且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去实现翻译目的。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彼得潘》是著名小说家和戏剧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充满了冒险和魔幻色彩的经典儿童文学巨著。它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并受到全世界小孩子的喜爱。在中国,《彼得潘》被许多译者翻译成了不同的版本。本文将以任溶溶和马爱农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各自使用的翻译策略做出比较研究。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彼得潘》的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包括两个译本所使用的相同的翻译策略,及各自采用的不同的策略。在目的论指导下,遵从各自翻译目的,并选取适当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的译作,就可称之为成功的翻译。同时,文章旨在证明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理论指导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对儿童文学翻译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彼得潘》 翻译策略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Introduction11-13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3-21
  • 1.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kopostheorie13-16
  • 1.1.1 Katharina Reiss—Text Typology14
  • 1.1.2 Hans J. Vermeer—Skopostheorie14-15
  • 1.1.3 Justa Holz-Manttari—Translational Action15-16
  • 1.1.4 Christiane Nord—Function Plus Loyalty16
  • 1.2 Core Concepts of Skopostheorie16-19
  • 1.2.1 Translation Brief17
  • 1.2.2 Three Main Ru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17-19
  • 1.3 The Enlightenment of Skopostheorie on Translation19-21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21-31
  • 2.1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21-27
  • 2.1.1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21-24
  • 2.1.2 Histor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China24-27
  • 2.2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ie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27-31
  • 2.2.1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27-28
  • 2.2.2 Guidance of Skopostheorie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28-31
  •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 Peter Pan and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31-45
  •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Peter Pan31-36
  • 3.1.1 Author of Peter Pan—James Matthew Barrie31-32
  • 3.1.2 Synopsis and Theme32-33
  • 3.1.3 Language Features of Peter Pan33-36
  • 3.1.4 Translations of Peter Pan in China36
  • 3.2 Ren Rongrong‘s Version36-41
  • 3.2.1 Ren Rongrong36-37
  • 3.2.2 Main Purpose of the Version37
  • 3.2.3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Version37-41
  • 3.3 Ma Ainong‘s Version41-45
  • 3.3.1 Ma Ainong41
  • 3.3.2 Main Purpose of the Version41-42
  • 3.3.3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Version42-45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pplied in the Two Versions45-67
  • 4.1 Same Strategies Applied in Two Versions45-56
  • 4.1.1 Transliteration45-47
  • 4.1.2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47-49
  • 4.1.3 Literal Translation49-53
  • 4.1.4 Liberal Translation53-56
  • 4.2 Different Strategies Applied in Two Versions56-67
  • 4.2.1 Strategies Applied by Ren Rongrong56-62
  • 4.2.2 Strategies Applied by Ma Ainong62-67
  • Conclusion67-69
  • Bibliography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然;;Visionnaire:彼得·潘情结[J];设计;2010年06期

2 ;你患有“彼得潘”综合征吗?[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2年01期

3 陈莉;;电影中的彼得·潘情结[J];电影艺术;2006年02期

4 ;FTIsland再见,彼得潘[J];流行歌曲;2012年09期

5 豆包;;彼得潘综合症[J];电影世界;2012年09期

6 杜嘉璐;;青春日记[J];中学生时代;2006年Z2期

7 卢岚;;彼得潘,时间的逃亡者[J];作家;2004年02期

8 Mmcat;;火星地下幼儿园[J];飞(科幻世界少年版);2002年09期

9 汤涌;;文化[J];新世纪周刊;2009年19期

10 陈丹燕 ,陈桑妮;和桑妮一起去西海岸[J];少年文艺;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晨 顾德宁;成人“扮嫩”可能是一种病[N];新华日报;2004年

2 张毅;彼得潘的尴尬世界[N];音乐周报;2011年

3 彤晖;另类华丽[N];中国服饰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高阳;彼得潘式的困惑与思考[D];贵州大学;2016年

2 唐加;目的论视角下《彼得潘》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目的论视角下《彼得潘》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8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