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体育图像探析
本文关键词: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体育图像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体育”即身体的教育,“体育”一词在五四运动之后普遍使用,但体育现象可以说是从远古时代就诞生了,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古代体育也在随着变化着,体育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下古籍中一些零星记载,人们只好凭着自己的想象去追溯当年的体育活动。“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古代体育则是从属于军事、宗教、医疗和民族生活习俗。榆林地区画像石的发现为古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研究依据,其画像石题材再现了当时的体育风貌。本文主要是根据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为题材,以体育为界定,古代体育的艺术特点并分析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的体育图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画像石的体育题材内容分类统计和画像石的体育图像功能阐释以及对体育图像的空间位置观念进行图像学解析。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单的介绍一下本文所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方法。第二章:榆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概况。本章主要是对概念进行界定、榆林地区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兴起原因以及存在时间及地域分布等概述,并探讨体育图像材料的整理与归纳。第三章:榆林地区画像石的体育图像特征研究。主要分析榆林地区画像石体育图像的艺术特征和现实主义,并依据区域特征、题材内容、构图方式、雕刻技法等分析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的体育图像。第四章:榆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的题材分析和空间营造。主要探析榆林地区画像石体育图像题材内容分析和体育图像的观者问题思考。并以此分析榆林汉画像石地区的狩猎画像石的异同、舞蹈和蹴鞠的二元对立以及百戏的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并探讨榆林地区体育图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的原因。结语: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地区画像石的体育图像作更深层次的探析,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狩猎图像、舞蹈和蹴鞠以及百戏等内容,发现其内在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东汉 榆林 画像石 体育图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从相关专门研究上看10
- 1.2.2 从相关综合性研究来看10-11
- 1.3 研究依据11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1-13
- 第2章 榆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基本情况13-21
- 2.1 古代体育概念13-15
- 2.2 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基本情况15-16
- 2.3 榆林画像石中体育图像的题材统计分类16-19
- 2.4 汉代体育的总体艺术特征19-21
- 第3章 榆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功能研究21-39
- 3.1 榆林汉画像石中体育图像的特征21-23
- 3.1.1 区域特征21-22
- 3.1.2 题材内容特征22
- 3.1.3 构图方式特征22-23
- 3.1.4 雕刻技法特征23
- 3.2 榆林地区画像石中体育图像内容探析23-39
- 3.2.1 “狩猎”画像石23-25
- 3.2.2 “蹴鞠”画像石25-27
- 3.2.3 “六博”画像石27-29
- 3.2.4 “藏钩”画像石29
- 3.2.5 “投壶”画像石29-31
- 3.2.6 “倒立”画像石31-32
- 3.2.7 “跳丸”画像石32-33
- 3.2.8 “击剑”画像石33-34
- 3.2.9 “舞蹈“画像石34-37
- 3.2.10 “斗兽图”画像石37-39
- 第4章 榆林汉画像石中体育图像空间营造和题材类型探析39-53
- 4.1 榆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墓葬存在空间位置39-41
- 4.2 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空间风格特征41-42
- 4.3 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狩猎图像分析42-46
- 4.4 蹴鞠、舞蹈图像的二元对称46-48
- 4.5 “百戏”图像的继承与发展48-49
- 4.6 体育图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的原因探析49-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静;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考释[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杨金萍;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4期
3 杨爱国;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J];东南文化;2005年04期
4 杨金萍;臧守虎;;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J];文献;2005年01期
5 崔平平;;汉画像石中的线条魅力——以山东省嘉祥、邹城、滕州三地的汉画像石为例[J];雕塑;2006年01期
6 杨孝军;郝利荣;;徐州新发现的汉画像石[J];文物;2007年02期
7 朱冠华;杨洪浦;;汉画像石数字化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4期
8 张清明;;谶纬与汉画像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史绅;;汉画像石的审美特征写艺术表现[J];美术大观;2008年03期
10 贾光;;汉画像中“鱼”的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存明;;论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耘;李慧;燕燕燕;颜道彩;;滕州新发现汉画像石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先兴;;论汉画像艺术中的民间信仰性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州博物馆 吴玲;略谈汉画像石题材中的祭祀供奉[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记者 孙娜;汉画像石新馆确定六大陈列主题[N];徐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高云天 彭春祥;汉画像石精品艺术展今起在连云港市展出[N];徐州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大汉雄风今犹在 汉画像石书汉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代厚葬之风孕育了汉画像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蒋英炬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汉画像石研究应立足原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形象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彭俐;让汉画像石为奥运服务[N];北京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史培争;汉画像与历史故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4 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点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沈潜;汉画像石中的“绘画感”与“设计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琳;汉画像视觉图式的空间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邓攀;河南汉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吴琼;淮北汉画像石的文化特色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海燕;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与画面构成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华;陕北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榆林地区东汉画像石体育图像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9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