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作为审美经验的可能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21:01
本文关键词:“出轨”作为审美经验的可能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将“出轨”由社会现象引入美学视域,在触及具有现实意义问题的同时,以中立的学术态度,保持对人的隐秘情感的关怀。论文写作无意为山轨辩解,也不在于申讨、责难、规劝,只希望对“出轨”作一次审美的观照。通过对史前人类两性关系的追溯,确定“出轨”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物。论述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在维护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两性关系的疏离。正是这种疏离,使得“山轨”成为释放性欲和寻求爱情的出口。“出轨”的过程本身获得了与审美心理要素的关联,即它所伴随的快感、愉悦、紧张、痛感等。经由这些要素,“出轨”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对象,在此基础上以“移情说”、“同情说”等美学原理阐解“出轨”发生的过程,指向对生活的反叛、与时间的对抗。“出轨”作为一个脱离常轨的精神状态或者行动,受到现实和超越两股力的拉扯,呈现悬而未决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希望,但随后却表现为永恒的悲剧美的形态。文学表征着生活而又重构了生活。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中的“出轨”为分析对象,包括《金瓶梅》《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尤利西斯》。这里的“出轨”既是现实直接显现的样子,又具有了艺术的审美内蕴。文学将它置于极端的情境中,提供无功利视角,展示其美学内涵及更为深邃的生命本质。“出轨”是爱情理念所显现的形式之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爱情。虽然两者都是非理性、不稳定的,但“出轨”往往出现在爱情尚未形成或消退之际。在论述“出轨”时,先从爱情的被虚构及其审美性着笔,再分析“出轨”与爱情的关系,以单纯内核逐次包裹的方式,论述“出轨”作为审美经验的可能。
【关键词】:出轨 情欲 审美 文学 悲剧美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0
- 第一章 陌生的窥探——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出轨10-18
- 第一节 生殖崇拜10-14
- 一、女阴崇拜:自由欢愉的性10-12
- 二、男根崇拜:性与生殖混合12-14
- 第二节 契约的形成14-18
- 一、婚姻的雏形14-15
- (一) 有性无爱14
- (二) 夫随妻居14-15
- (三) 父系温柔的权威15
- 二、文明与隐忧15-18
- (一) 契约15-16
- (二) 交往16
- (三) 羞耻16-18
- 第二章 合情而不合“礼”的出口18-31
- 第一节 性的压抑与释放18-24
- 一、释放的快感——《金瓶梅》映象18-21
- (一) 欲望出口18-19
- (二) 错位的性欲19-21
- 二、撕裂的痛感21-24
- (一) 暗流涌动21-22
- (二) 伴随痛感22-24
- 第二节 爱的欲求与虚妄24-31
- 一、虚构爱情——《包法利夫人》的幻象24-28
- (一) 爱情具有社会性24-25
- (二) 偶然与返回25
- (三) 误解爱情25-28
- 二、确证生命:来自他者的“圆顶礼帽”28-31
- 第三章 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出轨31-42
- 第一节 从隐性到显性31-34
- 一、移情的路径31-32
- 二、同情感消失32-34
- 第二节 出轨的审美机制34-36
- 一、距离恰到好处34-35
- 二、陌生化35-36
- 第三节 对抗单向性时间36-42
- 一、反叛日常生活36-37
- 二、时间焦虑37-39
- 三、“永恒复归,万事休矣”——被压抑物的回归39-42
- 第四章 出轨与悲剧美42-51
- 第一节 流放或返回旧态42-46
- 一、集体谋杀:安娜出轨以后42-44
- 二、自由情侣模式:萨特与波伏瓦44-46
- 第二节 被搁置的孤独46-51
- 一、无善无恶46-47
- 二、自我的失落47-48
- 三、出轨的现代困境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本文关键词:“出轨”作为审美经验的可能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