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与“Aura”:谢赫与本雅明的艺术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1-01-08 18:51
谢赫与本雅明立足中西方不同文学渊源,分别提出"气韵"与"Aura"的诗学范畴。两种诗学范畴在艺术的感悟方式上有一定可通约之处,但谢赫与本雅明的艺术理念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谢赫的文艺观肇始于中国古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气化美学、联结作品之气韵与作者之气的关联性思维,以及心觉的体悟方式。以气连合天与人的自然观必然形成中国古人联系性思维范式,显现在艺术品鉴上就是从作者的气韵把握作品的精神意涵,而"气韵"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需要以心直寻、妙悟和熟参,由此决定了心觉的领悟方法。本雅明的文艺思想则源于神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崇尚犹太教的信仰决定了"Aura"消逝的救赎维度,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决定了"Aura"消逝所拯救的对象——大众,机械复制技术与大众文化的庸常性决定了视觉散心的审美接受方式。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自然观与神学观
二、作者向与读者向
三、心觉与视觉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J]. 周海宁. 新闻传播. 2018(21)
[2]中西绘画美学命题:“气韵论”与“模仿说”[J].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0)
[3]从“两面神”思维到救赎史观——试论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神学根基[J]. 高山奎. 现代哲学. 2018(01)
[4]“Aura”和气韵——试论本雅明的美学观念与中国艺术之灵之会通[J]. 李莎. 文学评论. 2017(02)
[5]论中国古代美学元范畴“气”[J]. 杨星映.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1)
[6]“灵韵”的消逝: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嬗变的诊断[J]. 郭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7]“稗官”新诠[J]. 王齐洲,伍光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8]本雅明“光晕”概念考释[J]. 方维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8(09)
本文编号:2965115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自然观与神学观
二、作者向与读者向
三、心觉与视觉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J]. 周海宁. 新闻传播. 2018(21)
[2]中西绘画美学命题:“气韵论”与“模仿说”[J].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0)
[3]从“两面神”思维到救赎史观——试论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神学根基[J]. 高山奎. 现代哲学. 2018(01)
[4]“Aura”和气韵——试论本雅明的美学观念与中国艺术之灵之会通[J]. 李莎. 文学评论. 2017(02)
[5]论中国古代美学元范畴“气”[J]. 杨星映.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1)
[6]“灵韵”的消逝: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嬗变的诊断[J]. 郭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7]“稗官”新诠[J]. 王齐洲,伍光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8]本雅明“光晕”概念考释[J]. 方维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8(09)
本文编号:2965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6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