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14:03
托·斯·艾略特作为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诗学理论对于中国的诗学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在中国掀起第一个热潮,历经文革的禁锢期,新时期他的诗学理论再次被引入中国并掀起第二个学习高潮。而研究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为何被接受、被谁接受、接受状况如何、接受中产生何种影响、应对接受做出何种反思。同时,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时期诗学传统的构建所起的作用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为下述五章。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现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考察托·斯·艾略特诗学理论在新时期的中国为何被接受,即对其诗学理论的接受会有何种意义价值。第二章,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语境与接受主体。新时期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再次被引入中国并被接受吸收,首先分析艾略特的诗学理论的内容及产生的文化语境,其次分析新时期接受其诗学理论的文化语境,再次,在此基础上,接受主体分析。在这一章,解析在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下其诗学理论被谁接受,即分别从译者、学术研究者、诗评家的角度阐述接受主体。第三章,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状况。新...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2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语境与接受主体
2.1 接受语境
2.1.1 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内容及产生的文化语境
2.1.2 新时期接受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文化语境
2.2 接受主体
2.2.1 译者的接受
2.2.2 学术研究者的接受
2.2.3 诗评家的接受
3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状况
3.1 八十年代初期的接受
3.1.1 诗学理论的中国化阐释:以郑敏、杨炼为例
3.1.2 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朦胧诗”与“寻根诗”为例
3.2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接受:反诗学理论的后现代倾向
3.3 九十年代的接受
3.3.1 诗学理论的中国化阐释:以王家新为例
3.3.2 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例
3.4 新世纪以来“网络诗歌”对于诗学理论的摒弃
4 对于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性反思
4.1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接受中所呈现的问题
4.2 对于问题的反思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永恒的“现在”与光明的“未来”——艾略特与唐祈诗歌中的“时间”之比较[J]. 李章斌.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3)
[2]玄学诗对艾略特诗歌的深刻影响[J]. 宋文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3(06)
[3]关于“兴”与艾略特诗学观念的两点探讨[J]. 王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4]伟大作家的回报——读T.S.艾略特讲演札记[J]. 周明芳.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6)
[5]T·S·艾略特和几代中国人[J]. 张新颖. 长城. 2012(11)
[6]改革开放时期美国文学史研究述评[J]. 韩加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12(05)
[7]中国当代T.S.艾略特研究再审视[J]. 赵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7)
[8]T.S.艾略特在现代中国的传播[J]. 罗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
[9]从夏志清到艾略特——兼论诗学级差在近30年中国语境中的演化[J]. 徐敏.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4)
[10]新中国六十年新批评研究[J]. 赵毅衡.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 张惠.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反与返”: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反叛性及其局限[D]. 郭徽.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王家新的诗学理想与诗艺实践[D]. 李敏.杭州师范大学 2011
[3]新时代的精神高地[D]. 范潇兮.四川师范大学 2010
[4]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D]. 葛建立.河北大学 2009
[5]郑敏诗艺研究[D]. 谭爱平.天津师范大学 2008
[6]论T.S.艾略特的传统观[D]. 马全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7]英美新批评派与中国现代派诗论[D]. 傅清音.厦门大学 2007
[8]叶燮与艾略特比较研究[D]. 陈峥.山东大学 2006
[9]秩序的生长[D]. 王莅.苏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95349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2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语境与接受主体
2.1 接受语境
2.1.1 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内容及产生的文化语境
2.1.2 新时期接受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文化语境
2.2 接受主体
2.2.1 译者的接受
2.2.2 学术研究者的接受
2.2.3 诗评家的接受
3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状况
3.1 八十年代初期的接受
3.1.1 诗学理论的中国化阐释:以郑敏、杨炼为例
3.1.2 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朦胧诗”与“寻根诗”为例
3.2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接受:反诗学理论的后现代倾向
3.3 九十年代的接受
3.3.1 诗学理论的中国化阐释:以王家新为例
3.3.2 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例
3.4 新世纪以来“网络诗歌”对于诗学理论的摒弃
4 对于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性反思
4.1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接受中所呈现的问题
4.2 对于问题的反思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永恒的“现在”与光明的“未来”——艾略特与唐祈诗歌中的“时间”之比较[J]. 李章斌.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3)
[2]玄学诗对艾略特诗歌的深刻影响[J]. 宋文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3(06)
[3]关于“兴”与艾略特诗学观念的两点探讨[J]. 王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4]伟大作家的回报——读T.S.艾略特讲演札记[J]. 周明芳.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6)
[5]T·S·艾略特和几代中国人[J]. 张新颖. 长城. 2012(11)
[6]改革开放时期美国文学史研究述评[J]. 韩加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12(05)
[7]中国当代T.S.艾略特研究再审视[J]. 赵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7)
[8]T.S.艾略特在现代中国的传播[J]. 罗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
[9]从夏志清到艾略特——兼论诗学级差在近30年中国语境中的演化[J]. 徐敏.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4)
[10]新中国六十年新批评研究[J]. 赵毅衡.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 张惠.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反与返”: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反叛性及其局限[D]. 郭徽.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王家新的诗学理想与诗艺实践[D]. 李敏.杭州师范大学 2011
[3]新时代的精神高地[D]. 范潇兮.四川师范大学 2010
[4]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D]. 葛建立.河北大学 2009
[5]郑敏诗艺研究[D]. 谭爱平.天津师范大学 2008
[6]论T.S.艾略特的传统观[D]. 马全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7]英美新批评派与中国现代派诗论[D]. 傅清音.厦门大学 2007
[8]叶燮与艾略特比较研究[D]. 陈峥.山东大学 2006
[9]秩序的生长[D]. 王莅.苏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95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9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