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民国时期《三国演义》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22:49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者群体角色化"理论视角,梳理了民国期间(1913-1948)《三国演义》的英译文献,考察这一历史时期三国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发现,译者群体从早期的传教士或外交官等业余汉学家逐渐转变为专业汉学家,译者角色的转变影响了文本的选择和译介目的。译者群体采用跨文化比较的译介策略,以道教、神话、戏剧和史实为翻译载体,从不同侧面再现了《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的文学性和史学性,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文章来源】:外语研究. 2020,37(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引言
1. 译介载体的多元化与邓罗的首倡之功
2.“他山之域”的凝视:译者群体角色化、文本选择与译介目的
    2.1 道教文化与东方猎奇
    2.2 神话传说与道德教化
    2.3 戏剧文学与时代语境
3. 译者群体的文化记忆:亦真亦幻的三国历史
4. 异域镜像:译者群体的比较视野与世界眼光
5. 结语



本文编号:3295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95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