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的社会学视域 ——豪泽尔社会艺术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05:31
社会艺术史作为一种艺术史研究方法,最初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与女性主义、视觉表征的心理分析、分析符号与意义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一起,组成“新艺术史”极具活力的研究实践。本文从社会艺术史的先行学者之一,豪泽尔,以及其于1951年出版的具有奠基石性质的著作《社会艺术史》为讨论切入点,结合广阔的艺术史演进背景,分析社会学考察艺术史所使用的角度、概念与方法。以此为基础,文章将深入思考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艺术史研究转向,对该学科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四个核心范畴构成剖析《社会艺术史》新方法的出发点。首先,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分层对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具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次,豪泽尔使用折中了的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理论,指出艺术作品承载意识形态的各种方式,他以法国艺术家大卫作为个案,解答艺术的政治属性是否影响艺术品质的设问。接着,豪泽尔从艺术生产,各种艺术中介形式,艺术公众的讨论入手,考察社会物质环境如何介入艺术精神空间。最后,豪泽尔重新评价了手法主义的贡献,并将其看成社会艺术史对艺术史学科的贡献之一。豪泽尔为了克服社会学视角透视艺术史带来的简化论而重新建构了艺...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附图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意义与内容
二 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阅读策略
第一章 艺术史研究的转向
第一节 豪泽尔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人文主义艺术史研究
第三节 社会艺术史研究兴起
第四节 艺术史的“学术迁徙”
第二章 阶级与艺术风格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需求与文艺复兴
第二节 天主教、新教资产阶级与巴洛克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与 1848 年后的自然主义
第三章 意识形态、审美价值与趣味
第一节 艺术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第二节 政治与审美
第三节 为艺术而艺术
第四节 审美价值与社会趣味
第四章 从艺术家到艺术公众之路
第一节 艺术生产与艺术家的地位
第二节 艺术公众与艺术批评
第三节 艺术赞助与艺术市场
第五章 重新评价手法主义
第一节 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手法主义
第二节 弗里德兰德文明循环论的手法主义
第三节 豪泽尔社会艺术史中的手法主义
第六章 豪泽尔社会艺术史研究的现代性
第一节 现实危机与现代性
第二节 艺术的社会认知维度
第三节 理想的艺术公众
第四节 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第七章 社会艺术史研究脉络梳理
第一节 艺术史界的一次争议
第二节 豪泽尔与早期社会艺术史研究
第三节 豪泽尔与“新艺术史”
结论
参考文献
美术史学史
豪泽尔著作及主要文章
针对豪泽尔的书评
社会艺术史与“新艺术史”著作
中文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374294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附图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意义与内容
二 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阅读策略
第一章 艺术史研究的转向
第一节 豪泽尔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人文主义艺术史研究
第三节 社会艺术史研究兴起
第四节 艺术史的“学术迁徙”
第二章 阶级与艺术风格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需求与文艺复兴
第二节 天主教、新教资产阶级与巴洛克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与 1848 年后的自然主义
第三章 意识形态、审美价值与趣味
第一节 艺术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第二节 政治与审美
第三节 为艺术而艺术
第四节 审美价值与社会趣味
第四章 从艺术家到艺术公众之路
第一节 艺术生产与艺术家的地位
第二节 艺术公众与艺术批评
第三节 艺术赞助与艺术市场
第五章 重新评价手法主义
第一节 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手法主义
第二节 弗里德兰德文明循环论的手法主义
第三节 豪泽尔社会艺术史中的手法主义
第六章 豪泽尔社会艺术史研究的现代性
第一节 现实危机与现代性
第二节 艺术的社会认知维度
第三节 理想的艺术公众
第四节 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第七章 社会艺术史研究脉络梳理
第一节 艺术史界的一次争议
第二节 豪泽尔与早期社会艺术史研究
第三节 豪泽尔与“新艺术史”
结论
参考文献
美术史学史
豪泽尔著作及主要文章
针对豪泽尔的书评
社会艺术史与“新艺术史”著作
中文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374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7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