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9-03 21:33
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和传播,反观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名人推荐、影视剧作、大众传媒和非翻译方式推动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影响传播的因素包括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国文学的译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出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译本,加快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5(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
(一)翻译主体的多元化
(二)组织形式的不同
(三)现象与问题
1.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仍旧处于“逆差”状态。
2.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外译文本的获取途径仍需拓宽。
3.中国文学的外译需要在“忠实”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路径
(一)学校教育
(二)名家推广
(三)影视剧作
(四)大众传媒
(五)非翻译方式
三、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一)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
(二)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事务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
(三)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
(四)读者的阅读期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J]. 胡安江,梁燕. 山东外语教学. 2015(06)
[2]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兼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J]. 李伟荣. 中国文化研究. 2015(03)
[3]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J]. 耿强.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1)
[4]建国十七年外文出版社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考察[J]. 倪秀华. 中国翻译. 2012(05)
[5]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J]. 阎浩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都德《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J]. 韩一宇.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01)
[7]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J]. 许苏民. 学习与探索. 1992(06)
本文编号:3381891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5(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
(一)翻译主体的多元化
(二)组织形式的不同
(三)现象与问题
1.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仍旧处于“逆差”状态。
2.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外译文本的获取途径仍需拓宽。
3.中国文学的外译需要在“忠实”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路径
(一)学校教育
(二)名家推广
(三)影视剧作
(四)大众传媒
(五)非翻译方式
三、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一)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
(二)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事务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
(三)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
(四)读者的阅读期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J]. 胡安江,梁燕. 山东外语教学. 2015(06)
[2]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兼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J]. 李伟荣. 中国文化研究. 2015(03)
[3]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J]. 耿强.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1)
[4]建国十七年外文出版社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考察[J]. 倪秀华. 中国翻译. 2012(05)
[5]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J]. 阎浩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都德《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J]. 韩一宇.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01)
[7]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J]. 许苏民. 学习与探索. 1992(06)
本文编号:3381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38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