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国新文学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1 13:39
对于曾在中国现代文坛产生过一定影响力却被长期埋没的作家闻国新,论文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他在小说、散文、新诗及文论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闻国新的人生行止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密切,家贫志坚的少年、初升的文学新星、颠沛流离的岁月以及荷锄杏坛的四个人生阶段由是构成研讨的重点内容之一。闻国新的小说具有自叙传性质、底层生存视角和悲剧色彩三个重要特征,文章在论述这些特征之外也涉及心理描写、京俗画和历史小说等闻国新小说的其余侧面。而闻国新的散文,则包括“风俗志”散文、游记散文和忆旧散文三个题材领域。论文揭示了其散文的民俗学价值、细腻冷静美学特征、忧患意识以及蕴含的资料价值等。至于闻国新的新诗,除了与早期白话诗、新月诗派之间存在渊源、承袭关系之外,他还对“黑夜”意象情有独钟,并在其间融入了意象的求新求变和现代性意识。闻国新的文论理念包括“视描写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技法”、“以情感为轴心的多元化题材观念”、“视生活为文学的重要源泉”以及“内容与形式并重”四个方面,显示出持重稳健的一面,并能与其创作(尤其是小说、散文)相互参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及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研究框架及意义
第一章 闻国新的生平与创作梳理
第一节 家贫志坚的少年
第二节 初升的文学新星
第三节 颠沛流离的岁月
第四节 荷锄杏坛的人生
第二章 小说的自叙传特征与底层悲剧叙事
第一节 自叙传性质
第二节 底层生存视角
第三节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四节 余论
第三章 散文的风俗志与怀旧书写
第一节 “风俗志”散文
第二节 游记与忆旧散文
第四章 闻国新的“夜歌”及其稳健持重的文论
第一节 黑夜意象及其潜隐的现代性
第二节 稳健持重的文论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闻国新著述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沦陷区小说家闻国新论[J]. 陈思广. 长江学术. 2017(04)
[2]现代时间意识的确立与困境——论1920年代文学中的黑夜意象[J]. 王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1)
[3]“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J]. 陈思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现代游记语篇叙述者参与类型析论[J]. 马惠玲. 江淮论坛. 2003(04)
[5]望夜空——从一个角度比较辛亥革命时期与五四时期的我国文学[J]. 刘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01)
[6]忆旧[J]. 闻国新. 山花. 1981(09)
本文编号:3690672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及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研究框架及意义
第一章 闻国新的生平与创作梳理
第一节 家贫志坚的少年
第二节 初升的文学新星
第三节 颠沛流离的岁月
第四节 荷锄杏坛的人生
第二章 小说的自叙传特征与底层悲剧叙事
第一节 自叙传性质
第二节 底层生存视角
第三节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四节 余论
第三章 散文的风俗志与怀旧书写
第一节 “风俗志”散文
第二节 游记与忆旧散文
第四章 闻国新的“夜歌”及其稳健持重的文论
第一节 黑夜意象及其潜隐的现代性
第二节 稳健持重的文论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闻国新著述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沦陷区小说家闻国新论[J]. 陈思广. 长江学术. 2017(04)
[2]现代时间意识的确立与困境——论1920年代文学中的黑夜意象[J]. 王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1)
[3]“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J]. 陈思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现代游记语篇叙述者参与类型析论[J]. 马惠玲. 江淮论坛. 2003(04)
[5]望夜空——从一个角度比较辛亥革命时期与五四时期的我国文学[J]. 刘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01)
[6]忆旧[J]. 闻国新. 山花. 1981(09)
本文编号:3690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90672.html